关灯
护眼
字体:

实字卷之五 动字相承五之三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。至如

    [1119]王请勿疑∣王请度之∣王请大之————等句,皆此例也。

    [1120]左襄二十七:王曰:‘释齐秦,他国请相见也。’————前文云‘请晋楚之从交相见也’,今曰‘释齐秦,他国请相见也’,犹云「齐秦两国外,其余各国请令其相见也。」「他国」见先「请」字如前。然此非与他国对语,则「他国」之先「请」字,不得以呼名使例之矣。至如

    [1121]又襄公二十九年:请观于周乐。

    [1122]又昭元年:请垂櫜而入。

    [1123]又桓五年: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、卫人,为右拒以当陈人。

    [1124]又桓六年:少师侈,请羸师以张之。————诸句,皆常例也。

    [1125]秦策云:秦相应侯曰:‘王勿忧也,请令废之。’

    [1126]齐策云:张仪曰:‘王勿患,请令罢齐兵。’

    [1127]韩策云:穰侯曰:‘公无见王矣,臣请令发兵救韩。’————而史记韩世家作‘请今发兵救韩。’

    [1128]赵策云: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:‘赵豹平原君数欺寡人,赵能杀此二人则可,若不能杀,请令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。’————以上所引,凡言「请令」者,经生家以为「请今」之讹也,而以史记本为证。然「请」后加「令」之者,犹云「请人转令他人以为所请之事。」盖所请之事,既非请者所可专,亦非为请之人可自为,故加「令」字,于义甚顺。若以「请令」改为「请今」,则所请之事,似即请者所自为也。①

    ①章云:此字国策作「今」,马氏此文,盖自读书雑志转引,未检原书。然雑志此字,明系镌刻之误。原文云‘“……臣请令发兵救韩”,「令」亦当为「今」,言请即发兵救韩也。史记韩世家作「今」,是其证。凡言「请今」者,皆谓「请即」也。赵策“秦王谓谅毅曰:……请令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。”史记项羽纪“韩信彭越皆报曰:请今进兵”,是其证也。’王氏既以赵策与项纪并举,证「令」之当为「今」,则此文不当为「令」可知。章氏又云:马氏所云「经生家」云云,指王念孙读书雑志战国策第一。

    【5.13.2.4】「使」字后有承读,以记所使为之事,常语也。然「使」「令」诸字,用以明事势之使然者,则当视为连字,而非动字也。至禁令无然者,则用「无得」「无令」「无使」「使无」诸字,皆当作连字观。「使」字后凡有承读,其起词如为代字,用「之」字者其常,「彼」「其」两字亦间用焉。①

    「使」作动字。

    [1129]孟梁上: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。————「是」字代字而为起词也,「使」字坐动,「民」字起至「无憾」止,乃承读也。

    [1130]又公下:孟子为卿于齐,出吊于滕,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。————「盖大夫」起至「辅行」止,「使」字承读也。

    [1131]左僖二十八:栾枝使舆曳柴而*遁,楚师驰之。————「舆曳柴而*遁」者承读,即栾枝所使之事也。

    [1132]又僖三十三:君之惠,不以累臣衅鼓,使归就戳于秦,寡君之以为戳,死且不朽。————「归就戳」者,「累臣」也,「使」字承读也。

    [1133]史张释之列传: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、梁王。————「使承诏赦太子」者,即薄太后所使之事也。②

    [1134]又三王世家:陛下过听,使臣去病待罪行间。————「臣去病待罪」者,陛下所使之事。皆为承读。

    「使」作连字。 [1135]孟梁上:彼夺其民时,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。————「使不得耕耨」者非「彼」也,乃「彼夺民时」之事使然者也,故「使」字当作连字观也。

    [1136]又:今王发政施仁,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……云云。————「天下仕者」皆欲如是者,非王所能使然也,乃「发政施仁」之效使然也。

    [1137]左隐元:姜氏何厌之有?不如早为之所,无使滋蔓。————「无使滋蔓」者,乃能「早为之所」之效,非谓庄公能禁其不滋蔓也。故「无使」二字应为连字,以记禁令之事也。

    [1138]又成二:寡君不忍,使羣臣请于大国,无令舆师淹于君地。————「无令」二字,与「无使」同。

    [1139]史张释之列传:于是释之追止太子、梁王无得入殿门。————「无得」亦禁令之连字也。

    [1140]左成十三:穆公不忘旧德,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。————「俾」字,使令之连字也,与「使」字同。③

    [1141]史匈奴列传:愿寝兵……以安边民,使少者得成其长,老者安其处,世世平乐。

    [1142]又:明告诸吏,使无负约。

    [1143]汉李广传:后无以复使边臣,令汉益轻匈奴。

    [1145]又项羽本纪:今日固决死,愿为诸君决战,必三胜之,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,令诸君知天亡我,非战之罪也。

    [1146]齐策: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,无使乏。

    [1147]楚语: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,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,使无以寡君为口实,又有左使倚相,能道训典以叙百物,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,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,又能上下说于鬼神,顺道其欲恶,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。————诸所引曰「使少者」,曰「令汉」,曰「使得」,曰「令诸君知」,皆以明事势之使然者也。又曰「使无负」曰「无使」,曰「使无以」,曰「使寡君无」,曰「使神无」,皆禁令其无然者,皆连字也。而引论于此者,凡以为「使」字区别,故连及之。

    「使」后承读起词为「之」「其」「彼」者。

    [1148]史货殖列传:桀黠奴,人之所患也,唯刁间收取,使之逐鱼盐商贾之利,或连车骑交守相。————「之逐鱼盐之利」,「使」字后承读也。承读起词例用「其」字,今以「之」字,唯「使」之后承读有然也。

    [1149]荀子议兵:大寇则至,使之持危城则必畔,遇敌处战则必北,劳苦烦辱则必犇。————「使」字后亦用「之」字。

    [1150]燕策:故裂地而封之,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。————「使」字后承读起词亦用「之」字。

    [1151]史李斯列传:遂散六国之从,使之西面事秦,功施到今。————此起词亦用「之」字。

    [1152]庄齐物论:夫吹万不的而使其自已也。————「使」字后承读用「其」字者不常。

    至[1153]孟子尽心上云: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?————一句,则用「彼」字者,指道之高美不可及也。盖「彼」字之用,或褒或贬,皆有不与己类之意,而用为贬者居多,已详代字。④

    ○1「之」字不居主次,即不作起词,这是大原则,现在说:‘「使」字后凡有承读,其起词如为代字,用「之」字者其常’,足证「之」(以及所有名字、代字)为「使」之止词,「使」非连字。准此,「无使」「无令」「无得」亦非连字。

    ○2太后使承诏所赦不仅太子,亦有梁王。

    ○3[1140]与上[1132]同。彼处马氏称「归就戳」为「使」之承读,则「使」是动字,今又称「俾我惠公能奉祀于晋」之「俾」为‘使令之连字’。两说相较,似以将「使」和「俾」解作动字为妥。

    ○4此指【2.2.3】节。

    【5.13.2.5】三,凡动字记有形之动,如「往」「来」「奔」「驰」之属,皆有形迹可指,其后承以散动,以记所为动之事者,则惟以两动字先后置之,而不另为承读。以两读之行,异先后而不异所自也。

    [1154]孟梁下:景公说:大戒于国,出舍于郊。————「出」字有形之动,「舍」内动字承之,以言所为出之事也。「出」者,「舍」者,皆景公也,故「出」「舍」之行皆景公所自发,惟以「出舍」二芓先后幷置,而「舍」字可不另为承读矣。

    [1155]又公下:今病小愈,趋造于朝。————「趋」「造」二字同一起词,故连书。

    [1156]又梁上:天下之欲疾其君者,皆欲赴愬于王。————「欲疾」,又「欲赴愬」,同上。

    [1157]又滕上:有王者起,必来取法,是为王者师也。

    [1158]公宣六: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。

    [1159]庄外物:庄周家贫,故往贷粟于监河侯。

    [1160]左成十三: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

    [1161]史信陵君列传: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。————所引曰「来取」,曰「往杀」,曰「往贷」,曰「来求」,曰「争往归」,诸动字并置,皆此例也。

    有形动字后如有止词或转词者,则附于后,而后以散动承之,以记所为动之事。

    [1162]孟滕上:然友之邹,问于孟子。————「之」字有形动字,「邹」字其转词也。「问」者,所为之邹之事也。「之」字后系以「邹」字,而后承以「问」字,此同前例,惟两动字间参以转词耳。

    [1163]秦策:楚绝齐,齐举兵伐楚。————「举」字有形动字,「兵」者其止词也,「伐楚」者,所为举兵之事也,此则两动字间参以止词耳。

    [1164]左僖二十八: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。————「如」「告」两动字间参以转词。

    [1165]又:退三舍辟之,所以报也。

    [1166]史项羽本纪:汉果数挑楚军战。①————「挑楚军战」,四字同上。

    [1167]又魏其列传:进名士家居者贵之。————「名士家居者」一读,「进」字之止词也,句法同上。

    [1168]又李斯死传: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。————「从荀卿学」四字亦同例。

    「至」字内动也,其后承以散动者,甚言事势可至之极处也。

    [1169]史酷吏列传: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,令骑驰射莫能中。————「匈奴至为」云云者,犹云「郅都之可畏惮,甚至匈奴为偶人」云。

    [1170]又:天子至自视病,其隆贵如此。————「天子至视」者,犹云「张汤之隆贵,甚至天子往视其病」也。

    [1171]又游侠列传:居邑屋至不见敬,是吾德不修也。

    [1172]又: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,此其家不贫。

    [1173]又货殖列传:畜至用谷童马牛。

    [1174]汉张禹传:禹为师傅不遵谦让,至求衣冠所游之道。————诸引「至」字皆此例也。

    ①「挑楚军战」,意即「挑动楚军使之参战」,「挑」与「战」所指不同,「挑」指汉,「战」指楚军。此例与他例不侔。

    【5.13.3.1】两动字意平而不相承者,则间以「而」字连之。两意相反者亦如之。

    两动字意平者。

    [1175]孟梁上:曰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————「保」「王」两动字,事分先后,两意平列而不相承,故间以「而」字连之。

    [1176]又:王坐于堂上,有牵牛而过堂下者。————「牵」「过」两动字,意平列而不相承,故连以「而」字。

    [1177]又滕下:且志曰:‘枉尺而直寻’,宜若可为也。————「枉」「直」二字亦然。此种句法,不胜屈指。

    两动字意相反者。

    [1178]论卫灵:君子矜而不争,羣而不党。

    [1179]又子路: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————「矜」「争」,「羣」「党」,「和」「同」六动字,意皆相反,亦以「而」字转之。

    [1180]庄秋水:昔者尧舜让而帝,之哙让而绝,汤武争而王,白公争而灭。————两动字意相反者,皆以「而」字连之。

    [1181]左昭元:齐卫陈大夫,其不免乎!国子代人忧,子招乐忧,齐子虽忧弗害。夫弗及而忧,与可忧而乐,与忧而弗害,皆取忧之道也,忧必及之。————三用「而」字,皆以直连动字也。

    [1182]又僖二十二:君未知战。劲敌之人,隘而不列,天赞我也。阻而鼓起之,不亦可乎?————两用「而」字同上。

    推此例也,凡句以「而已」两字煞句者,亦此志也。「已」止也,亦动字也,犹曰事惟如是而止。

    [1183]孟子滕文公上曰:夫道,一而已矣。

    [1184]又告子上云:所以考其善不善者,岂有他哉?于己取之而已矣。

    [1185]左襄二十七:事利而已,苟得志焉,焉用有信!

    [1186]后汉孔融传:每朝会访对,融辄引正定议,公卿大夫皆隶名而已。

    [1187]韩守戒:诸侯之于天子,不惟守土地奉职贡而已,固将有以翰蕃之也。————诸引「已」字皆为动字,故以「而」字连之。

    【5.13.3.2】若两外动字参以「而」字,止词同者,有三例焉:① 一,其止词未见于上文者,则名之于第一动字后,而第二动字后代以「之」字。

    二,其止词已见于上文者,惟于第二动字后置「之」字以代之。

    三,第二动字如有弗辞,其止词未见于上文者,则名之于第一动字后。止词已见于上文者,亦惟于第一动字后代以「之」字,而第二动字后皆无加焉。

    动1名而动2之。

    [1188]孟梁下: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。————「属」「告」两外动字,间以「而」字,其止词皆「耆老」也。「耆老」二字未见上文,故「属」字后直接「耆老」二芓,而「告」字后置「之」字以代焉。

    [1189]又公上:得百里之地而君之,皆能以朝诸侯,有天下。————「得」「君」两外动字,参以「而」字,其止词一为「百里之地」,一以「之」字代之。

    [1190]又尽上: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乐也。————「得」与「教育」两外动字,同上。

    [1191]又尽下: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,必也狂狷乎!

    [1192]左宣十二:王病之,告令尹,改乘辕而北之。

    [1193]又襄二十五:偃御武子以吊焉,见棠姜而美之。

    [1194]公隐元:隐长又贤,诸大夫扳隐而立之。

    [1195]公宣六:有起于甲中者,抱赵盾而乘之。

    [1196]庄达生:善养生者,若牧羊然,视其后者而鞭之。

    [1197]史汲郑列传:择丞史而任之。

    [1198]又淮阴侯列传:计功割地,分土而王之。

    [1199]汉李广传:徒斩车辐而持之。

    [1200]史伯夷列传:采薇而食之。

    [1201]汉张禹传:禹心亲爱崇,敬宣而疏之。

    [1202]韩送文畅师序:如欲闲浮屠之说,当自就其师而问之,何故谒吾徒而来请也?

    [1203]又与柳中丞书:一旦去文就武,鼓三军而进之。

    [1204]又南海神庙碑:明年祀归,又广庙宫而大之。————诸所引皆第一例。

    动1而动2之。

    [1205]孟梁下:匠人斫而小之,则王怒,以为不胜其任矣。————「斫」「小」两外动字,间以「而」字,其止词即「大木」,已见上文,故「斫」字后不附以「大木」二字,惟于「小」字后代以「之」字而已。

    [1206]左襄二十三:豹自后击而杀之。

    [1207]又三十一:衣服附在吾身,我知而慎之。大宫大邑,所以庇身也,我远而慢之。

    [12-8]又昭二十:夫火烈,民望而畏之,故鲜死焉。水懦弱,民狎而玩之,则多死焉。

    [1209]又哀十六:胜如卵,余翼而长之。

    [1210]又僖三十三:彼实构吾二君,寡君若得而食之,不厌。

    [1211]又宣十二:楚师方壮,若萃于我,吾师必尽,不如收而去之。

    [1212]识汲郑列传:上贤而释之。

    [1213]又廉颇列传:秦间来人,赵奢善食而遣之。

    [1214]又项羽本纪:拔剑撞而破之。

    [1215]秦策:大夫种为越王……以禽劲吴,成霸功,勾践终掊而杀之。————或云‘掊,背也。’郑世家赞有云:‘甫瑕虽以劫杀郑子内厉公,厉公终背而杀之。’秦策盖本此也。②

    [1216]韩与李拾遗书:勤俭之声,宽大之政,幽闺妇女,草野小人,皆饱闻而厌道之。

    [1217]又乌氏庙碑:中贵人承璀即诱而缚之。————诸所引皆第二例。

    动1名而不动2。

    [1218]孟公下:求牧与刍而不得,则反诸其人乎?————「求」「得」两外动字,其止词则皆「牧与刍」也。今置「牧」「刍」于「求」字后,而「得」字后则无止词无代字者,盖「不」字状之也。

    [1219]又梁下:不诛,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,如之何则可也?————「救」外动字,后无止词者,「不」字状字也。

    [1220]又离上:仁,人心也,义,人路也。舍其路而弗由,放其心而不知求,哀哉!————此皆第一动字后,名其止词,而其后动字有弗辞者,则无加焉。

    动1之而不动2。

    [1221]又尽上:君子之于物也,爱之而弗仁,于民也,仁之而弗亲。————第一句「爱」「仁」两外动字,其止词则皆「物」字,已见上文,故代以「之」字,而「仁」字后无加焉。第二句亦然。

    [1222]又告下:孟子居邹,季任为任处守,以币交,受之而不报。处于平陆,储子为相,以币交,受之而不报。————「受之而不报」两句皆同上。

    [1223]赵策:秦之攻赵也,倦而归乎王,以其力尚能进,爱王而不攻乎?————「不攻」后无「王」字并无「之」字者,同上。

    [1224]韩科斗书后记:识开封令服之者,阳冰子,授余以其家科斗孝经汉魏宏官书两部,合一卷,愈宝蓄之而不暇学。————「蓄」「学」二字亦同上。此三例也。

    ○1此处所云三例,以公式表之如下:

    一, 动1 名而 动2之

    二, 动1 而 动2之

    三甲,动1 名而不动2

    三乙,动1 之而不动2

    今于例句前分别冠以公式。

    ② 章云:黄丕烈氏国策札记云:‘「棓」,鲍本作「掊」。丕烈案:史记作「负」。「棓」,声之转也。’王念孙氏读书雑志云:‘「棓」当为「倍」字之误也。「倍」与「背」同,言越王背德而杀之也。史记作「勾践终负而杀之」,「负」亦「背」也。史记郑世家曰:……,语意正与此同。’马氏盖茨本此,然谓秦策本史记,则误矣。

    【5.13.3.3】再,第一动字为有形动字,如「往」「坐」「从」「随」之属,其后承以第二动字,往往于第一动字后即以「而」字连之,一若两意平列而不相因者然。

    [1225]孟梁上:王往而征之,夫谁与王敌?————「往」字,动字之有形迹可指者。「往征」二字,未可相连,如前第三例之动字,①今于「往」字后即以「而」字尾之,盖茨变例也。

    [1226]孟子梁惠王上云:然后从而刑之。

    [1227]又梁惠王下:壮者散而之四方者,几千人矣。

    [1228]又公孙丑下:故从而征之。

    [1229]又滕文公上:又从而振德之。

    [1230]又离娄下:可立而待也。

    [1231]又:可坐而致也。

    [1232]又:有进而与右师言者。

    [1233]又:又顾而之他。

    [1234]又尽心下:望见冯妇,趋而迎之。————等句,皆如上。

    [1235]左襄三十:大人之忠俭者,从而与之,泰侈者,因而毙之。

    [1236]又:子张怒,退而征役。

    [1237]又襄三十一:使夫往而学焉,夫亦愈知治矣。

    [1238]公桓二:殇公知孔父死,己必死,趋而救之,皆死焉。

    [1239]公庄十七:季子起而治之,则不得与于国政;坐而视之,则亲亲因不忍见也。

    [1240]又宣二:赵盾就而视之,则赫然死人也。

    [1241]齐语:五属大夫于是退而修属,属退而修县,县退而修乡,乡退而修卒,卒退而修邑,邑退而修家。是故匹夫有善,可得而举也,匹夫有不善,可得而诛也。

    [1242]秦策:虽古五帝三王五伯,明主贤君,常欲坐而致之,其势不能。

    [1243]赵策:太后盛气而揖之,入而徐趋,至而自谢。

    [1244]又:睹其一战而胜,欲从而帝之。

    [1245]庄田子方:出而见客,入而叹。

    [1246]史封禅书: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。

    [1247]汉司马迁传:今举事一不当,而全躯保妻子之臣,随而媒孽其短,仆诚私心痛之。————凡所引,皆变例也。

    ①「第三例」指前【5.13.2.5】节,非指【5.13.3.2】之第三例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