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卷第十一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一

    侍 者  福 善 日录

    门 人  通 炯 编辑

    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

    法语

    答湖州僧海印

    问古人已禀单传直指。复修净业而欲往生者。为是悟后。随愿起行耶。为是未悟。二行兼修耶。若兼修者。堕偷心。岐路心。工夫那得成片。如已悟。则尘尘华藏。在在莲苗。十方无不可者。何独乐西方乎。

    答。承教有言。净土有三。谓常寂光土。实报庄严土。方便有余土。若诸佛菩萨。与从上单传悟心诸祖。皆受自性法乐。无一不归常寂光土者。是谓惟心净土。若尘尘刹刹皆净土者。乃华藏庄严实报土耳。亦惟心所现。至若求生西方净土者。名方便有余土。乃华藏尘刹中一土耳。此是欲求往生者。论云。众生初学。惧信心难成。意欲退者。当知如来有胜方便。摄护信心。谓以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。所修善根回向。愿求即得往生。常见归依佛。故终无有退。此乃未悟而修者。即永明所云。但得见弥陀。何愁不开悟之意也。若兼修此行。如论所云。若观彼佛真如法身。常勤修习。毕竟得生住正定故。此岂偷心。是未达念佛之旨。不知净土之意也。是知已悟者。不待求而自然往生。未悟者。亦非偷心念佛可生也。

    问参禅贵一念不生。念佛贵净念相继。兹参究念佛一门。意在妙悟。而得往生也。今念佛时。虽心佛分明。参时则二俱坐断。故参功渐胜。念佛渐微。他时焉得亦悟亦生耶。

    答。参禅。贵一念不生。是已。若言念佛。贵净念相继者。此将四字佛号。放在心中。为净念耳。殊不知四字佛号。相继不断者。是名系念。非净念也。乃中下根人。专以念佛求生西方。正属方便净土一门耳。今云参究念佛。意在妙悟者。乃是以一声佛。作话头参究。所谓念佛参禅公案也。如从上诸祖。教人参话头。如庭前柏树子。麻三斤。干矢橛。狗子无佛性。放下着须弥山等公案。随提一则。蕴在胸中。默默参究。借此塞断意根。使妄想不行。久久话头得力。忽然[囗@力]也。

    问即心即。佛不外驰求之理。信得及。见得彻了。为便。随缘消业。不造新殃。任运腾腾。以待夫识干自得耶。为当更起疑情。穷参力究。以求妙悟耶。

    答。信得即心即佛及。只是空信。须要行证。若无行证。徒信无益。岂有但以信字便为了彻耶。古人云。先悟后修。是则悟后正好修行。古德云。学人但得一念顿契自心。是为妙悟。尚有八识田中。无量劫来恶习种子。名为现业流识。既悟之后。即将悟得道理。二六时中。密密绵绵。净除现业流识。名之为修。不是舍此悟外。更有修也。净除现业。乃为随缘消旧业。全仗悟之之功。乃能有力净除恶习。若但空信。将何以消恶习乎。所云。疑情参究等。正是净除现业工夫。若未悟时。须究业习流识起处。经云。静坐山林。观自心流注等。若已悟后。则恶习起处。一照便消。自然如红炉片雪耳。悟后消业。与未悟时工夫。日劫相倍。不可同日语也。

    问。参禅暂有诸念不生时。其话头便提不起。亦捺不落。其应缘时。若管带又被古人诃斥。任之不能相续。只是动静两闲。如何提究。疾得相应。

    答。参禅暂有诸念不生时。此非真不生。乃是话头得力处耳。此得力处。不能久常。及至遇缘便打失。或被境界摇夺。自然动静两般。起灭不停耳。若果能用心。单在一念不生以前着力。久久纯熟。一念不生。本体现前。常光了了。明暗不移。动静一如。方为打成一片。到此应缘。不须管带。自然任运合道。岂有古人诃斥。真无生意耶。参禅工夫。只在一念不生以前着力。如此提究。自然疾得相应。若以电光三昧为得。终落识情窠臼。

    问永嘉云。谁无念。谁无生。云居齐云。不断分别。不舍心相。似悟后有想念也。又涌泉云。不许走作。仰山禅鬼不知。及石霜一念万年等。竟似悟后无想念也。岂应缘有。而离缘无耶。有无二义。愿垂一决。

    答。古人悟的就是妄想。妄想就是悟的。元无两般。迷人坐在妄想中。故望妙悟。将谓别有耳。棱伽云。从上诸圣。转相传授。妄想无性。岂有二耶但迷时用妄想。悟时用自心。岂有悟后又起妄想耶。

    问永明云。先以闻解信入。后以无私契同。一入信门。便登祖位。夫祖位甚深。闻解便可登乎。况云门已透法身。洞山必令尽识。是证非解也。兹解位称祖。当必有深义。

    答。教有信解行证四门。其解有解悟之解。知解之解。若以闻信入。乃知解边事。若灵云睹桃华。香岩闻击竹。顿了自心。此解悟之解。一解便彻自心。即将解字吐却。所谓入此门来。不存知解。便称祖位。若闻他家屋里事。解得当为己有。岂可称为祖师耶。已透法身。若影子不忘。正堕识情。全存知解。是以古人不贵。若真实悟的。岂特解不称祖。所谓初发心时。即得菩提。岂可与知解者同耶。

    问初祖示棱伽以印心。黄梅令读金刚而见性。乃至俱胝准提。首山法华。似参禅不碍于持诵。药山不许看经。赵州不喜念佛。乃至高峰曰。话头绵密。便是一卷不断头的经。又似禁绝诵持。而贵在单提心印。从来以参话头为主。兼持华严及念佛为课。今欲止其课。一其参。惟存愿力。未知得否。

    答。初祖黄梅。以棱伽金刚印心乃禅道初来。恐学人用心差错。故以经印正其心。不致误谬。非是以经为己解也。俱胝准提。是以咒为话头参究。亦从缘而入者。若首山法华。乃悟后聊以作佛事耳。所谓心悟转法华。非以诵经作功行也。其不许看经念佛者。正恐学人迷却自己。把作实法会耳。若参禅人未悟时。不妨持诵。乃借法力加持。以为助行。如三期忏悔。古人必不可少。若悟后诵经。则字字心光透露。尽为妙行。岂比循行数墨。春禽昼啼者耶。

    问但愁不作佛。莫愁佛不解。语古训也。今之学者。不务真修。而务机锋转语。过矣。然自知未悟。时切提撕。只因见地未明。恐是盲修瞎炼。故以师资道友闲。问答酬唱。此亦无伤乎。傥学力不通商量。必俟悟后吐语。则见地尚亏。从谁起行耶。况陶镕理性。决择是非。如三登九上。一句千山。俱在悟前耶。

    答。古时悟心之士。称为明眼人。若作家相见。如两镜相照。不拘有语无语。自然目击道存。不是定要酬酢机锋。相尚为高也。后之学者。狂妄驰骋。口舌便利。诚不足取。若是参学有疑明眼人前。真诚请益。披露本心。亦非以口舌相见。至若广参知识。只为决择此心。何妨落草盘桓。平实商量。方是本色道人。若务机锋应酬。乃门头户底。非真实也。真参实悟之士。决不堕此。

    问见自性者。得自由于生死。作得主者。能转业于临终。彼诸祖得自由者勿论。其草堂青印禅师等。那隔世便迷耶。岂悟有浅深。习有重轻乎。抑亦大悲增上。本高迹下。而人自不知乎。不然。学者奚取信于见性法门耶。

    答。古人所云。一悟便了生死者。乃悟自性法身耳。尚有积劫无明。习气种子。皆生死苦因。未得顿尽。故须多劫修行。方成佛道。且如七信菩萨。已悟自性。位登不退者。又历四十二位。渐断无明习气。方成佛道。岂可以七信之悟。便为究竟了生死耶。是知变易生死尚与微苦相应。故云。菩萨有隔阴之昏。所云转业。但是道力殊胜。故能转非定消定业也。其实悟有浅深。习有厚薄。但悟后。处生死而不被生死拘留。来去自在。故称变易生死。是悟心之人。在生死中。纵迷亦易觉。必不至大颠倒耳。经云。一成真金体。不复重为矿。岂可预忧其复迷。而轻见性法门耶。若本高迹下。又不在此论。然佛不能逃定业。又非悟心之咎也。

    答段幻然给谏

    问曰。圆妙真心。未有不由五阴而障。入如来地。未有不由破阴而成。棱严五十五位。行布详矣。由浅浅而深深。必由破某阴。而后跻某位。以破障对位次。诸家解尚未分明。岂学问难思。推敲难到。故置之耶。经云。受阴尽者。虽未漏尽。心离其形。从是凡身上。历菩萨六十圣位。可见破色阴。决在三渐次无疑矣。且又修习真修。增进诸功。皆在色身而起。其破色阴。一一可征。独以受想等。摄入六十位中。尚未决别。而经云。又以识阴若尽。如净琉璃。内含宝月。如是乃超十信等。可见五阴该在行布中。但后人未细心耳。某阴未尽。则不能超十信。某阴未尽。则不能超十住等。至于识阴销落。六十位次始超。今若云。破阴自破阴。何必并归六十位。位次自位次。何必并归破阴。是有二种门头矣。且历位而不并入五阴。则行布内少破魔之功勋。行布不成行布也。破阴而不并入三贤十圣。则破阴中缺修证之位次。破阴不成破阴也。望师一一分疏。开我执迷。今掠宗抄案之徒。只贵眼明。不贵践履。谓毗卢顶上行。有何五阴。有何行布。大妄语成。害将何极。至于宗门得道之祖。亦谓一了一切了。不历三祇。今无论十地神通。即愿心住菩萨能游十方。所往随愿。传灯高贤。有此手段否。初发心时。便成正觉。恐只收入初干慧中。未必是金刚干慧后心也。次又见孤山注。识阴尽文诸根互用。即圆教相似。七信界内。思惑已尽也。能入金刚干慧者。从相似位。超入等觉后心也。天台明圆教。利根一生。有超登十地。与此符合。甫阅其文。不觉鼓掌曰。识阴若尽。如是乃超十信。十住。十回向。十地。等觉云云。超字。又不历五十五位者也。然则三渐次以后。即破五阴。阴若破。则五十五位。可尽超乎。若然是行布外。另有一种门头也。望师详以语我。困农望雨。以日为岁。此番请益。更切更深。惟勿斳金玉是祷。武昌段然顿首。

    答。读来问棱严破阴浅深。与五十五位相对同别。此乃诸佛菩萨。自住三摩地中。亲证境界。非凡情所可妄测。此义从前诸师。亦未疑及。即宗镜深穷性相之原。然亦未谈及此。学者。一向概未留心。即山野通议。但于三渐次。及结位之文。小有发挥。亦未详配位次。如来问云云。深为有见。山野肤浅暗昧。且禅定未深。五阴未破。定中境界。安敢妄言。以居士为法心切。问意恳到。故敢依圣言量。略陈其概。所言五阴。乃一切众生。通受生死之苦具。修行之士。未有不破五阴。而能超生死者。故如来出世。单单只是破众生五阴生死之具。即一代时教。尽是破阴之谈。散在五时。无处不说。但未次第。唯以棱严经一经。收尽一代时教。统摄迷悟修证因果。备殚圣凡二路。以便修行者。为一路涅盘门。故修证位次。始终详悉。且又特申定中破阴境界者。以此经真修。专以禅定一门深入。而以破阴验其浅深。故其位次不同华严璎珞等说。以华严圆圆果海。一位具足一切位。虽设行布。不说断证。要在藉显圆融。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。是以果觉为因心也。璎珞位次虽详。意在分断分证。故约见思尘沙无明。以定列行布。如天台所明。此经与彼二经。迥然不同。单约棱严大定。顿悟渐修。故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。是先悟妙圆真心为本发心。即以此心渐断习气。以定位次浅深。正起信论。发心修行。以悟真如为本。至其断惑。论又多依相宗断证。特约六粗三细。以定位次。是谓先悟后修。故论就破惑定位则易明。此经以破阴定位则难合。何也。若约论。则信位断执取计名字起业。三种粗惑。三贤断相续智相。二惑为粗中之细。细中之粗。初地至七地。断三细中现相。八地至等觉断转相。金刚最后断业相。此经中断证之明文也。今若以五阴对惑。合位高下。则经义大不然矣。以经有明文。则曰理须顿悟。乘悟并消。此则不历诸位矣。事须渐除。因次第尽。此又约断以明位也。此经先悟后修。正与论义相符。若约论义。先断惑业。在三贤。后断无明在登地。与今经少异。详今经文。三渐次中。即获无生法忍。从是渐修。安立圣位。然无生法忍。乃登地已证平等真如。方得此忍。是经意以三渐中。专以真如为行本。且云。反流全一。六用不行。十方国土。皎然清净。譬如琉璃。内悬宝月。后文云。识阴若尽。如净琉璃。内含宝月。如是乃超十信。以至等觉圆明。入于如来妙庄严海。以此佛语证之。则在三渐次中。已超诸位。应于未登位前。已破识阴。又不待相似信位矣。又何敢妄以破阴次第。配诸位耶。谛观佛意。必不然矣。此经正义。大与诸经不同者。以诸经盖随时随机。对谈修证中一段义。其所破惑。亦随机偏重。乃一时应病之药耳。此经总收一代时教。无机不摄。重在单破生死根本。专指淫习为生死之根。大定乃破敌之具。故经特出。发业润生。二种无明。是以大定直破八识根本无明。而以定斫穷。纵八识未破。而见思尘沙粗惑。任运先落。至若以不生灭心。为本修因。正是以金刚心为禅定本。故经云。是名妙莲华。金刚王宝觉。由是观之。则初修定时。在三渐次中。以定研穷。已破八识。透出金刚心地。正是理须顿悟。乘悟并消。则能超越诸位矣。若云。从此安立圣位。则是事须渐除。因次第尽。乃约侵断。历劫无明习气。特就厚薄轻重。约位。以判浅深高下耳。斯约顿悟渐修。则由破阴而入位。元无二路也。此义正与沩山云。若人一念顿了自心。是名为悟。即以所悟。净除现业流识。是名为修。非此外别有修也。以众生随生死流。流有四种。谓欲流。有流见流。无明流。今三渐次中。欲爱干枯。根境不偶。现前残质。不复续生。乃断欲有见三流也。名干慧地者。言干有其慧。未与如来法流水接。是无明流尚未干耳。此无明流。乃金刚心中无明流。宗门目为真常流注。故经结位文云。是觉始获金刚心中。初干慧地。此言从前渐次。得干慧以来。直至等觉。金刚心中。无明习气之流。才得干耳。由是观之。于三渐次中。已破八识。顿悟自心。从入信以来。直至等觉。通断无明习气。正是事须渐除。因次第尽也。所以无明。必历诸位而后尽者。以从真净界中。瞥生一念无明。遂起生死。无量劫来。起惑造业。皆是无明妄想之咎。以遭旷劫生死时长。染着爱欲。习气深厚。必须以金刚心。重重磨炼。方始得还本源心地。故从信位。即云圆妙开敷。中道纯真。末后乃云如是重重。单复十二者。正显以此大定。消磨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