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卷六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挽车。发三国之众以示荣侈。” 丁谦云:“韦,即古豕韦国,今滑县南苇城镇。穀,即毂丘,见上节。黄,即春秋黄城,《汉书》外黄县,在今县东南太康县地。”

    〔10〕抗者即车:抬举灵柩上车。郭璞注:“举棺以就车。”

    〔11〕先:在出丧的队列前做先导。郭璞注:“导也。”

    〔12〕大匠御棺:大匠,指技艺高超的木工;御棺,指抬棺而行。郭璞注:“为棺御也。《周礼》曰:‘丧祝为御’,《礼记》曰:‘诸侯御柩以羽保’。谓在前为行止之节。” 陈逢衡云:“此‘大匠御棺’谓舁柩而行者,似与《周礼》有别。” 海按:陈说是,译文从之。郭注似不确。

    〔13〕“日月”二句:言出丧所举之旗绘有日月、北斗七星的图案。 文:同“纹”,图案,花纹。郭璞注:“言旗上画日月及北斗星也。《礼记》曰‘日月为旗’,常亦通名。” 海按:洪校本改郭注为“言旗上画日月及北斗七星也。《周礼》曰‘日月为常旗’,亦通名也。”洪校是。

    〔14〕鼓钟以葬:下葬时击鼓鸣钟。

    〔15〕龙旗以□:“以”下阙文檀萃填“窆”(biǎn)字,译文且从之。窆,穿土下棺。此指下葬时用龙旗掩护棺木。 檀萃云:“鼓钟则下棺,举龙旗则入窆。龙旗,蛟龙之旗。” 陈逢衡云:“谓鸣鼓击钟以下葬,举龙旗以偃护也。”

    〔16〕鸟以建鼓:用鸾凤图装饰建鼓。建鼓,古代乐器,也称应鼓。《仪礼·大射》:“建鼓在阼阶西。”即指此鼓。其形制以大鼓穿径为方孔,贯柱其中而树之,柱上饰华盖,顶饰金鸾,柱下有四足,饰以卧狮。因柱顶有金鸾为饰,故云“鸟以建鼓”。

    〔17〕兽以建钟:用猛兽图形作钟的外饰。

    〔18〕龙以建旗:用龙形图案装饰的旗。

    〔19〕之先后:即灵柩的前后。 哭踊者:哭祭跳跃的人。

    〔20〕毕有:所有。 钟旗□:此阙文疑是一“鼓”字。 百物器:各种祭祀礼器。

    〔21〕典之:负责掌管百物丧器。

    〔22〕列于行(hánɡ):陈列在出丧的队列中。行,队伍。郭璞注:“行,行伍。”

    〔23〕靡有不备:没有不齐备的。

    〔24〕行:送葬的队伍前进。 檀萃云:“鼓发则执绋争引。”

    〔25〕劝之:号令人们哀哭。郭璞注:“令尽哀也。” 王贻樑案:“上‘击鼓以行丧’如即执绋引车,此‘举旗以劝之’则是号令大哭,下击钟再止哭,弥旗以结束,示丧仪之有节有度。”

    〔26〕弥旗:同“靡旗”,即倒旗,降旗,与上“举旗”相对而言。郭璞注:“弥,犹低也。” 檀萃云:“止哭者,节其哀也。弥同靡,音米。” 节:节制。

    〔27〕□祀:此阙文檀本填“殇”字,译文且从此说。 九:指哭九次。 檀萃云:“又举殇祀也。九哭二十七踊。” 陈逢衡:“九谓九踊。” 王贻樑案:“《礼记·奔丧》:‘哭,天子九。’《穆传》亦正合。”

    〔28〕即位:归于位次。郭璞注:“就哭位也。”

    〔29〕倍:同“陪”。下皆与此同。

    〔30〕属子:同宗诸子。郭璞注:“宗属群子。”

    〔31〕外官:王宫外百官。与近侍之臣相对。《周礼·春官·世妇》:“凡内事有达于外官者,世妇掌之。”郭璞注:“外官,所主在外者。”

    〔32〕王属:天子的属官,即近侍之官,与“外官”正相对。

    〔33〕执职之人:为丧事服役的人。郭璞注:“执职,犹执事也。”

    〔34〕七倍之:以七列陪他。郭璞注:“列七重。” 海按:列队七行,郭注下文又云“百人为一倍”,故此“七倍”则为每队百人,七队七百人。

    〔35〕踊者:此指哭跳送丧的人。

    〔36〕行萃百人:每行聚集一百人。郭璞注:“百人为一倍。萃,聚也。” 檀萃云:“哭者低声而哭,长哭不踊,今俗之送葬者亦然。踊者大哭有节,一哭三踊者也。行萃百人,三十行则踊者三千人矣,皆言其侈矣。”

    〔37〕女主:即前“女主叔?”。

    〔38〕嬖人:穆王宠爱的女人。郭璞注:“嬖女,王所幸爱者。” 群女:宫中众妃嫔。

    〔39〕王臣姬姓之女:即嫁与穆王臣子的同姓之女。郭璞注:“疑同姓之女为大夫之妻者,所谓内宗也。”

    〔40〕宫官人:即王宫中女官。郭璞注:“宫官为内也。”

    〔41〕宫贤庶妾:王宫内次于宫官人的女官。郭璞注:“庶妾,众散妾也。” 孙诒让云:“贤,当为竖。《周礼》内宫有内竖,注云:‘竖,未冠者之官名。’ 宫竖、庶妾皆贱于宫官人,故次其后。” 海按:译文从孙说。

    〔42〕五倍:五行,每行百人,共五百人。参见上注〔34〕。

    〔43〕次从:依次相从。郭璞注:“以次相从。”

    〔44〕命:下令出丧。

    〔45〕臣人:据郭璞注:“御棺不得下也。”知此必为前“大匠”之“匠”而误。范本正作“匠人”,洪校本从之。译文从此作“匠人”。

    〔46〕所:停放灵柩的地方。

    〔47〕小哭:低声哭泣。

    〔48〕三踊:丧礼之一。在灵柩前跳跃三次。

    〔49〕次:停下。郭璞注:“次,犹止也。”

    〔50〕三舍:送丧前进了九十里。舍,三十里。郭璞注:“三十里为舍也。《传》曰:避君三舍。”

    〔51〕哀次:地名,在毂丘与重璧台之间。参见6-2节注〔16〕。

    〔52〕重璧台:地名,即前周穆王为盛姬所建之台,距哀次二舍,六十里。从毂丘至重璧台五舍,一百五十里。

    〔53〕休:停驻。郭璞注:“休,驻也。”

    〔54〕周:疑“用”字之讹。 姑繇:水名。丁谦云:“姑繇水在重璧台旁。下节言‘钓于河,观姑繇水’,知此水为北流入河之小涧。惟东汉时汴渠成后,河南小水尽壅导入渠,旧迹无存矣。” 以圜车:用来环绕载灵柩的车子。圜,同“环”,环绕。郭璞注:“决水周绕之也。繇,音遥。圜,音员。”

    〔55〕车:范本作“囧车”。车,原作“单”,此或形近而误。囧(jiǒnɡ)车:即“明车”。囧,同“冏”,原义为窗透明,引申为明亮,故囧车即明车。古代祭神、供神之物必洁净,故以“明”泛指祭祀神灵之物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使天下之人,齐明盛服,以承祭祀。”郑玄注:“明犹洁也。”故明车又为“洁车”,意用姑繇水使灵车洁净。郭璞注“以号水也”,似未确当。

    〔56〕殇祀之:再次为盛姬早亡而祭祀。郭璞注:“于此复祭。”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癸卯这一天,为盛姬早逝举行祭奠,众人大哭送灵柩上车。甲辰这一天,穆天子决定南行,要将盛姬安葬在乐池南边。穆天子命令为盛姬举办淑人的葬礼,要比照王后的葬法,也不用向诸侯讣告。由河、济之间供给丧事耗用,韦、穀、黄城三国出男子挽灵车。禁军卫士举灵柩上车,太祝在灵前引路,工匠护卫灵柩。丧旗上绘有日月、北斗七星的图形。击鼓鸣钟来送葬,龙旗用来掩棺。用鸾凤饰鼓,用猛兽饰钟,用蛟龙饰旗。在送葬的队伍前后和哀哭跳跃的人中间,所有钟鼓、旗帜及各种葬礼器物,由井利负责掌管,陈列布置在送葬的队伍中,没有不齐备的。用击鼓来指挥送葬队伍前进,用举旗来号令哭泣尽哀,用击钟来号令止哭,用降旗来表示节哀。大哭九次丧祭才结束。灵柩送出门,丧主伊扈就位,周王室父兄子孙陪侍他,诸侯、宗族子弟、周王官吏陪侍他,宫外之官、王室属官、禁军卫士陪侍他,姬姓子弟陪侍他。服役的人陪侍他,所有的官吏陪伴他,哭丧的人有七队陪伴他。跳跃的人有三十队,每队集有一百人。女主叔?就位,穆王的宠妾与众嫔女陪伴她,嫁与大臣的姬姓女眷陪伴她,宫中女官陪伴她,宫女、侍妾陪伴她,哭丧的人有五队陪伴她,跳跃的人依次跟随。穆天子下令出丧,每前进一里路击钟止哭。工匠在灵车上哭泣,太祝在灵车前哭泣,禁军卫士在停放灵车的地方哭泣。低声哭泣,相互跳跃,跳跃三次后又前进,前进五里就停下来休息。出丧走了九十里,到达哀次;走了一百五十里,到达重璧台,就停驻休息。穆天子命人引来姑繇河水环绕灵车,这就叫做“明车”,再次为盛姬夭亡举行祭祀。

    6-6 孟冬辛亥〔1〕,邢侯、曹侯来弔〔2〕。内史将之以见天子〔3〕,天子告不豫而辞焉〔4〕。邢侯、曹侯乃即太子〔5〕,太子哭出庙门以迎邢侯〔6〕,再拜劳之〔7〕,侯不答拜〔8〕。邢侯谒哭于庙〔9〕,太子先哭而入,西向即位〔10〕。内史宾侯北向而立〔11〕,大哭九,邢侯厝踊三而止〔12〕。太子送邢侯至庙门之外,邢侯遂出,太子再拜送之。曹侯庙弔入哭〔13〕,太子送之,亦如邢侯之礼〔14〕。壬子〔15〕,天子具官见邢侯、曹侯〔16〕。天子还返〔17〕,邢侯、曹侯执见拜天子之武一〔18〕。天子见之,乃遣邢侯、曹侯归于其邦。王官执礼共于二侯如故〔19〕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孟冬:十月。 辛亥:此距前甲辰七日。

    〔2〕邢侯:邢国国君,侯爵,故称邢侯。参见2-7节注〔16〕。 曹侯:曹国国君,侯爵,故称曹侯。周武王灭商,封其弟叔振铎于曹,春秋时为宋所灭。故地在今山东菏泽、定陶、曹县一带。 郭璞注:“曹国,今济阴定陶县是也。” 檀萃云:“二国同姓,又近丧次,故来。”

    〔3〕将之:带领他们。

    〔4〕不豫:天子有病的讳称。犹今言不适、不舒服。 郭璞注:“不豫,辞病也。《尚书》曰:‘武王不豫’。” 海按:郭注所引,见《尚书·周书·金縢》:“既克商二年,王有疾,弗豫。” 辞:称病不见。

    〔5〕即:前往拜见。别本又作“弔”。 太子:即丧主伊扈。

    〔6〕郭璞注:“曹侯不进。” 檀萃云:“时穆王命太子为丧主,故因而见之。曹侯退而让邢侯先。” 海按:据上文,盛姬灵柩此时已至重璧台,未闻此地有宗庙,太子何出庙门?故陈逢衡云:“邢侯、曹侯来弔,当在殡盛姬于穀丘之庙下,故得哭于庙。若在丧行之后,则当送葬,不得仍哭于庙也。”王贻樑认为“陈说是,此可能是整理者之误”。

    〔7〕劳之:慰劳邢侯。郭璞注:“问劳也。”

    〔8〕不答拜:郭璞注:“谦不敢与太子抗礼。” 海按:据《仪礼·士丧礼》载,弔者不拜丧主。郭注似不确。

    〔9〕谒哭:祭告哀哭。郭璞注:“谒,告也。”

    〔10〕西向即位:据《礼记·丧大记》:“哭尸于堂上,主人在东方。” 丧主在尸体东方就位,面向西,故言西向即位。

    〔11〕宾侯:为邢侯做宾相,意指接待邢侯。郭璞注:“傧相。” 北向而立:尸位在北,故弔唁者站南朝北。

    〔12〕大哭九:丧礼之一,对丧者大哭九次。《礼记·奔丧》:“哭天子九”。 厝踊:同“错踊”,厝,通“错”。参见6-4节注〔15〕。郭璞注:“与太子拾踊。”拾(jié)踊,双方轮流,更替跳跃,义同“错踊”。

    〔13〕庙弔入哭:即“入庙弔哭”。

    〔14〕亦如邢侯之礼:也跟拜送邢侯的礼节一样。郭璞注:“虽弔异而礼同。”

    〔15〕壬子:此距前辛亥一日。

    〔16〕具官:完备君臣礼仪。郭璞注:“具官,备礼相见。”

    〔17〕还返:将要返回。郭璞注:“将归。” 陈逢衡云:“此四字当在‘是曰哀淑之丘’下。若此时方见邢侯、曹侯,何遽还反也?”

    〔18〕“邢侯”句:郭璞注:“义所未闻。” 执见:义同“贽见”,即献礼以见。 檀萃云:“执,同‘贽’。谓执玉以见,行朝礼也。” 武一:陈逢衡云:“《管子·揆度篇》:‘令诸侯之子将委贽者,皆以双武之皮。’房玄龄曰:‘双武,双虎也。’据此,则‘拜天子之武一’者,乃各以一虎皮为贽也。” 海按:陈说近是。“武一”,即二侯各献虎皮一张,译文且从此说。又,陈逢衡云:“此邢侯、曹侯执贽见王,当在‘禋祀除丧始乐,素服而归’一节下。盖二侯远送天子,故于一见之后即命归于其邦。若在此时,是于丧次行朝礼,非其所也。”陈说可参。

    〔19〕王官:周穆王侍臣。 共:通“恭”。 郭璞注:“言不以丧废礼。”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十月辛亥这一天,邢侯、曹侯前来吊祭。内史领着他们去见穆天子,穆天子因病推辞未见他们。邢侯、曹侯就去拜见太子,太子哭着走出庙门迎接邢侯,拜了两次慰问邢侯,邢侯依礼不回拜。邢侯要到庙内祭告哀哭,太子哭着先入庙内,站东向西就位。内史领邢侯站南向北,放声大哭九次,邢侯与太子交相跳跃三次才止哭。太子送邢侯到庙门外,邢侯于是走出庙门,太子拜了两次送别他。曹侯又入庙哭祭,太子送他出去时的礼节也同邢侯一样。壬子这一天,穆天子完备官礼正式接见邢侯和曹侯。穆天子将要返回,邢侯、曹侯带上礼物拜见穆天子,各自献上虎皮一张。穆天子接见了他们,就让他们回到自己的邦国。周穆王的侍从官对邢侯、曹侯恭敬行礼像举丧之前一样。

    6-7 曰天子出宪〔1〕,以或襚赗〔2〕。癸丑〔3〕,大哭而□〔4〕。甲寅〔5〕,殇祀,大哭而行〔6〕,五舍于大次〔7〕。曰三日于大次〔8〕,殇祀如初〔9〕。辛酉〔10〕,大成〔11〕,百物皆备〔12〕。壬戌〔13〕,葬。史录繇鼓钟以亦下棺〔14〕,七萃之士□士女错踊九,□下〔15〕。昧爽〔16〕,天子使嬖人赠用文锦明衣九领〔17〕,宗伊扈赠用变裳〔18〕,女主叔?赠用茵组〔19〕,百嬖人、官师毕赠〔20〕,井利乃藏〔21〕。报哭于大次〔22〕,祥祠□祝〔23〕,罢哭,辞于远人〔24〕。为盛姬谥曰“哀淑人”〔25〕,天子丘之〔26〕,是曰淑人之丘〔27〕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出宪:发出命令。郭璞注:“宪,命。”

    〔2〕襚赗(suì fènɡ):襚,向死者赠送衣被。赗,向死者赠送车马、束帛。郭璞注:“此以上似说赗赠事。衣物曰襚,音遂。” 海按:郭注中“似”字原作“以”,据范本改。 或:此为古“國”字,后加土成“域”。《说文·戈部》:“或,邦也。从囗,戈以守一。一,地也。域,或,又从土。”段玉裁注:“《邑部》曰:‘邦者,國也。’盖或、國在周时为古今字。古文只有‘或’字,既乃复制‘國’字。以凡人各有所守,皆得谓之或。”故“以或襚赗”,即按邦国收受丧礼。

    〔3〕癸丑:此距前壬子一日。

    〔4〕大哭而□:此阙文檀萃认为当是“踊”字,译文且从之。

    〔5〕甲寅:此距前癸丑一日。

    〔6〕行:送葬出丧。

    〔7〕五舍:舍,三十里;五舍一百五十里。大次:帝王祭祀、诸侯朝觐时临时休息的大帐篷。《周礼·天官·掌次》:“朝日祀五帝,则张大次、小次,设重帟、重案。”郑玄注:“次,谓幄也。大幄,初往所止居也。” 王贻樑案:“《周礼》释大次为‘幄之大者’。本《传》言大次,不仅为幄之大者,更因是行丧之末站,需停三日以行殇祀,于意义上大于诸‘次’者。” 海按:王说可参。然从文意上看,此大次已兼有地名的意义。如上文“是曰哀次”,即穆王将哀悼盛姬之处取名“哀次”。

    〔8〕三日:停丧三天。郭璞注:“停三日也。”

    〔9〕殇祀如初:为盛姬早亡再次举行祭祀,跟第一次祭祀一样。 王贻樑案:“‘殇祀如初’者,即如前‘内史执策’及‘进肺盐、祭酒’者。”

    〔10〕辛酉:此距前甲寅七日。

    〔11〕大成:大功告成。此指祭祀大礼完成。

    〔12〕百物皆备:送葬的各种器物齐备。郭璞注:“送葬之物俱备。”

    〔13〕壬戌:此距前辛酉一日。

    〔14〕史录繇:文义不明,王贻樑说权作姓名,译文且从之。 亦:檀萃云:“亦,古‘帟’字。窆时张帟幕其上也。” 王贻樑案:“亦,盖假作‘帟’。” 海按:上二说可从。帟(yì),张盖在上方用以遮蔽尘埃的平幕。此指掩盖在棺木上的丧帐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君于士有赐帟。” 郑玄注:“赐之则张于殡上。”

    〔15〕“七萃之士”下阙文檀萃填“及”字,“九”下阙文檀萃填“而”字,译文且从檀说。 下:下葬。郭璞注:“下,谓入土。”

    〔16〕昧爽:拂晓,天未全明之时。《尚书·太甲上》:“先王昧爽丕显,坐以待旦。”

    〔17〕嬖人:此指穆王宠爱的嫔妃。郭璞注:“所爱幸者。” 赠用:同“赠以”,下同此。 文锦明衣:锦绣丧衣。 九领:九套。郭璞注:“谓之明衣,言神明之衣。” 王贻樑案:“明衣,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‘设明衣也’,高诱注:‘明衣,丧衣也。’领,称也。单复一套即一称。”海按:领为量词,同“称”。称,上下衣配一套为称。《荀子·正论》:“衣衾三领”,杨倞注:“三领,三称也。”

    〔18〕宗:即“丧主”。 变裳:丧服。 郭璞注:“宗,亦主。变裳,裳名也。” 王贻樑案:“《穀梁·昭十五年传》:‘君在祭乐之中,大夫有变以闻可乎?’《注》:‘变谓死丧。’此变裳亦即丧服,与‘明衣’正对。” 海按:王说可参,译文从之。

    〔19〕茵组:茵,垫褥;组,系褥之带。郭璞注:“茵,褥。”

    〔20〕百:这里表概数,众多之义。 官师:百官卿士。《礼记·祭法》:“官师一庙。”郑玄注:“官师,中士、下士、庶士,府史之属。” 郭璞注:“言尽有襚赗也。官师,群士号也。《礼记》曰:‘官师一庙’。”

    〔21〕藏(zànɡ):埋藏。郭璞注:“藏之于墓所。”

    〔22〕报哭:返回时哀哭。 报,反复。郭璞注:“报,犹返也。大次,有次,神次也。” 海按:大次为送丧最后一大站,帐中必供有死者神位,故返哭于大次。

    〔23〕祥祠(sì):古代祭祀名,即“祥祭”。满一年而祭称小祥,满两年而祭称大祥。《礼记·杂记下》:“期之丧,十一月而练,十三月而祥,十五月而。”祠,同祀。 海按:此时祥祭在下葬后举行,与《礼记》中所载不合,疑为葬后祭祀。 □:此阙文疑是“以”字。

    〔24〕辞于远人:向来自远处的人告辞。郭璞注:“辞谢遣归。”

    〔25〕谥(shì):古代帝王、后妃、诸侯、大夫、贵族等人死后,依其生前事迹品行加以的称号叫“谥”。 哀淑人:哀为谥号,淑人为盛姬生前封号。 郭璞注:“恭人短折曰哀。” 海按:洪校本改郭注中“人”为“仁”。人,本可通“仁”,无须改。《荀子·修身》:“体恭敬而心忠信,术礼义而情爱人。”王引之云:“人,读为仁。古字‘仁’与‘人’通,此‘人’字即仁爱之‘仁’,非‘节用而爱人’之‘人’。”

    〔26〕丘之:为此丘命名。郭璞注:“为丘作名。” 海按:“之”原作“人”,洪校本改作“名之”。据上文“天子丘之”例,“人”当为“之”字之讹,据改。

    〔27〕王贻樑案:“盛姬丧仪至此而毕,综而观之,有不少是与三《礼》及其他文献不合或无征的。此中的内容给后世留下了研究、探索的充分余地。旧时因被视为‘不典’而颇遭冷遇,研究礼制文著虽多如瀚海,而《穆传》却只一匙而已。然真正理论起来,《穆传》的成书,至少也与三《礼》中的《周礼》差不多,而比《礼记》(大、小戴)要早得多。故忽视《穆传》这方面的价值,实在是很可惜、很不应该的。”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穆天子发出命令,按照邦国收受助丧的衣被、车马、束帛等财物。癸丑这一天,众人大哭顿脚。甲寅这一天,又为盛姬早亡举行祭祀,众人大哭后发丧,前行一百五十里设下大帐。在大帐停丧三天,又举行跟第一次祭祀一样的殇祀。辛酉这一天,祭祀大礼完成,各种丧葬器物都已具备。壬戌这一天举行葬礼,史录繇敲钟击鼓,把丧帐掩盖在棺木上。禁军卫士与男女众人交相跳跃九次,灵柩入土。第二天拂晓,穆天子命宠妃赠送锦绣丧衣九套,丧主伊扈赠送丧服,女丧主叔?赠送褥垫、系绳,众宠妃、卿士都有赠献,由井利埋藏在墓室中。众人返回大帐哭泣,又举行祭祀并在死者灵前祝告,然后停止哀哭,与远方来宾辞行。为盛姬取了谥号称“哀淑人”,穆天子便为此丘命名,叫做“淑人丘”。

    6-8 乙丑〔1〕,天子东征,舍于五鹿〔2〕,叔?思哭〔3〕,是曰女?之丘〔4〕。丁卯〔5〕,天子东征,钓于漯水〔6〕,以祭淑人〔7〕,是曰祭丘〔8〕。己巳〔9〕,天子东征,食马于漯水之上〔10〕,乃鼓之棘〔11〕,是曰马主〔12〕。癸酉〔13〕,天子南征,至于菹台〔14〕。仲冬甲戌〔15〕,天子西征,至于因氏〔16〕,天子乃钓于河,以观姑繇之木〔17〕。丁丑〔18〕,天子北征,戊寅〔19〕,舍于河上,乃致父兄子弟、王臣姬□祥祠毕哭〔20〕,终于嚣氏〔21〕。己卯〔22〕,天子西济于河,嚣氏之遂〔23〕。庚辰〔24〕,舍于茅尺〔25〕,于是禋祀〔26〕,除始乐〔27〕,素服而归〔28〕,是曰素氏〔29〕。天子遂西南〔30〕,癸未〔31〕,至于野王〔32〕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乙丑:此距前壬戌三日。

    〔2〕五鹿:地名。此非《水经注》中今河北大名之五鹿,而在今河南濮阳东。参见6-1节注〔14〕。

    〔3〕思哭:思念盛姬而哭。郭璞注:“思哭盛姬。”

    〔4〕是曰女?之丘:命名为女?丘。郭璞注:“因以名五鹿也。”

    〔5〕丁卯:此距前乙丑二日。

    〔6〕漯水:水名。参见6-1节注〔20〕。

    〔7〕淑人:盛姬生前封号。

    〔8〕是曰祭丘:命名为祭丘。

    〔9〕己巳:此距前丁卯二日。

    〔10〕食(sì)马:饲马、饮马。 陈逢衡云:“食马,秣马也。或曰:当是饮马于漯水之上,犹第一卷‘饮马于枝涛之中’也,盖食旁脱‘欠’字耳。义甚合。”

    〔11〕鼓:陈逢衡云:“‘鼓’定是‘树’字,以音相近而误也。” 海按:译文且从陈说。洪颐煊亦疑“鼓”是“树”字之讹。孙诒让云:“《说文·木部》‘树’籀文作‘’,与‘鼓’形相近,故误。” 棘:丛生的小枣树,即酸枣树。《诗·魏风·园有桃》:“园有棘,其实之食。”《毛传》:“棘,枣也。”

    〔12〕马主:郭璞注:“未详所云。” 陈逢衡云:“马主,‘主’乃‘丘’之讹。” 郝懿行:“上文俱云‘某丘’,疑‘马主’即‘马丘’,字形之讹也。” 海按:上二说可从,译文作“马丘”。

    〔13〕癸酉:此距前己巳四日。

    〔14〕菹台:地名。参见6-1节注〔7〕。

    〔15〕仲冬:十一月。 甲戌:此距前癸酉一日。

    〔16〕因氏:国名。具体未详,或在五鹿之南,靠近黄河。郭璞注:“国名”。

    〔17〕姑繇之木:郭璞注:“姑繇,大木也。《山海经》云:‘寻木长千里,生海边。’谓此木类。” 海按:今《海外北经》云:“寻木长千里,生河上西北。”故洪校本改郭注“海边”为“河边”。又,“长千里”者,形容此木沿河生长,绵延千里之广。又,上文有“姑繇之水”,此“木”或“水”之讹。

    〔18〕丁丑:此距前甲戌三日。

    〔19〕戊寅:此距前丁丑一日。

    〔20〕致:招致,召集。 姬□:此阙文疑是一“姓”字。郭璞注:“上云‘王臣姬姓之女’,疑此亦同也。” 陈逢衡云:“按注义,空方当作‘姓’。” 海按:译文从陈说。 毕哭:结束哀哭。 陈逢衡云:“夫所谓祥祠者,盖既葬则不用殇祀,故曰祥祠。祠亦祭名。前祥祠为远人,此祥祠但父兄亲族。前但丧祝罢哭,此则亲族皆罢哭也,故曰毕哭。毕,止也。” 海按:陈说可参。又参见6-7节注〔23〕。

    〔21〕终:结束丧事。郭璞注:“服阕。” 海按:古代丧礼规定,父母死后,服丧三年,期满除服,称“服阕”。郭注似未妥。 嚣氏:部族名。嚣(áo),与“敖”通。 丁谦云:“嚣氏,考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‘仲丁迁于隞’,《索隐》:‘隞,亦作嚣。’《水经注》:‘济水(此北济水)东迳敖山东。’敖山在今汜水县东北,即嚣氏所居地。” 王贻樑案:“仲丁所迁隞地在今河南荥阳东北,黄河南岸,与下文‘西济于河’亦合,与上文穆王由五鹿、漯水南方亦相合。嚣与敖可通。《穆传》嚣氏盖即敖。”海按:嚣,亦作“嚻”,通“敖”,古地名。考《尚书·仲丁序》:“仲丁迁于嚻,作《仲丁》。”《孔传》:“嚻,地名。”《水经注·济水》:“济水又东迳敖山北,《诗》所谓‘薄狩于敖’者也。其山上有城,即殷帝仲丁之所迁也。皇甫谧《帝王世纪》曰‘仲丁自亳徙嚣于河上’者也,或曰敖矣。秦置仓于其中,故亦曰敖仓城也。”据上可知,“嚣”与“敖”通,本为地名,后亦成为以地为氏的部族名。

    〔22〕己卯:此距前戊寅一日。

    〔23〕遂:远郊。《尚书·费誓》:“鲁人三郊三遂,峙乃桢榦。”蔡沈《集传》:“国外曰郊,郊外曰遂。”《礼记·王制》:“不变,移之遂,如初礼。”郑玄注:“远郊之外曰遂。”

    〔24〕庚辰:此距前己卯一日。

    〔25〕茅尺:古代地名,具体未详。郭璞注:“地名。” 陈逢衡云:“茅尺,疑茅氏之讹。”丁谦云:“茅尺,今平陆县东茅津镇。”

    〔26〕禋(yīn)祀:此泛指祭祀。

    〔27〕除:即“除丧”。古代丧礼之一。由着丧服改着吉服,或由着重丧服改着轻丧服。《礼记·丧服小记》:“故期而祭,礼也。期而除丧,道也。祭不为除丧也。”孙希且《集解》:“期而除丧者,谓练而男子除首绖,妇人除要带,祥而总除衰杖也。”下文言“素服而归”,此除丧必为除去重丧服,换上轻丧服。

    〔28〕素服:本色或白色衣服,居丧时所穿。郭璞注:“哀未忘也。”

    〔29〕是曰素氏:穆王赐姓居于茅尺的人为素氏。

    〔30〕西南:向西南方向行进。

    〔31〕癸未:此距前庚辰三日。

    〔32〕野王:古代地名。春秋时属晋,战国时属韩,汉时置县,属河内郡。地在今河南沁阳县。郭璞注:“今河内县。”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乙丑这一天,穆天子东行,留宿在五鹿。叔?思念盛姬而哭,便把五鹿叫做女?丘。丁卯这一天,穆天子又向东行,在漯水钓鱼,并祭奠淑人盛姬,便把那里叫做祭丘。己巳这一天,穆天子继续东行,在漯水边饮马,又在那里栽上枣树,便把那里叫做马丘。癸酉这一天,穆天子南行,到达菹台。十一月甲戌这一天,穆天子向西行,到达因氏。穆天子就在河边垂钓,并观赏姑繇树林。丁丑这一天,穆天子向北行。戊寅这一天,住在黄河岸边,又召集父兄子弟、王臣姬姓举行祭祀,结束哀哭,在嚣氏终止丧事。己卯这一天,穆天子向西渡过黄河,那里是嚣氏的远郊。庚辰这一天,穆天子留宿在茅尺,于是又举行禋祀,除去重丧服后才开始高兴一些,换上白色轻丧服起程回去,便赐茅尺的人姓素氏。穆天子于是向西南方向前进,癸未这一天,到达野王。

    6-9 甲申〔1〕,天子北升于大北之隥〔2〕,而降休于两柏之下〔3〕。天子永念伤心〔4〕,乃思淑人盛姬,于是流涕。七萃之士葽豫上谏于天子〔5〕,曰:“自古有死有生,岂独淑人?天子不乐,出于永思。永思有益,莫忘其新〔6〕。”天子哀之,乃又流涕〔7〕。是日辍未已〔8〕。乙酉〔9〕,天子西绝钘隥〔10〕,乃遂西南。戊子〔11〕,至于〔12〕。己丑〔13〕,天子南登于薄山窴之隥〔14〕,乃宿于虞〔15〕。庚申〔16〕,天子南征。吉日辛卯〔17〕,天子入于南郑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甲申:此距前癸未一日。

    〔2〕大北之隥:郭璞注:“疑此太行山也。” 丁谦云:“大北之隥,当是井陉以北之山,故后文西绝钘隥以归南郑。” 王贻樑案:“郭注是。此乃太行山脉中一山也。” 海按:此距前仅一日,且野王在今河南沁阳境内,此大北之隥当在黄河北岸太行山麓。王说可参。

    〔3〕降:此指下山。 两柏:或因有两大柏树而取名。郭璞注:“有两柏也。”

    〔4〕永念:怀念盛姬。

    〔5〕葽(yāo)豫:人名,穆王禁军卫士。

    〔6〕永思:同“永念”。 新:指新人。 郭璞注:“言思之有益者,莫忘更求新人。”

    〔7〕“天子哀之”二句:郭璞注:“闻此言愈更增感也。”

    〔8〕辍(chuò):本义为停止,于此或通“惙”。意即忧愁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孔子游于匡,宋人围之数匝,而弦歌不惙。”《经典释文》:“本又作辍”,据此,“辍”或与“惙”通。 未已:原作“已未”,洪校本删此二字。 海按:此二字当是“未已”错互,且与“辍”连文,即忧愁不止。

    〔9〕乙酉:此距前甲申一日。

    〔10〕钘隥:地名。郭璞注:“即钘山之坂。一云癸巳游井钘之山。吉日癸巳。” 王贻樑案:“郭注凌乱。察其意,盖亦引《集古录》之《图经》所云,只是有残缺而已。但彼载与本《传》显然不合,殊不可取。……此钘隥当非卷一之井陉,而当是太行山脉中另一隥,距盬三日程。郝云即今山西翼城县东乌岭山,于地望,日程俱近之,可参。” 海按:此钘隥必非卷一之井陉山,此据前野王仅二日程,如何远至千里之外的井陉?《水经注》卷六:“天井水出东陉山西南,北有长岭,岭上东西有通道,即钘隥也。”下即引本《传》此文。今山西晋城南有天井关,距河南沁阳约一日之程。其西有析城山,距天井亦一日之程,距盐池正三日之程,钘隥或在此山。

    〔11〕戊子:此距前乙酉三日。

    〔12〕:盐之俗字。范本正作“鹽”(盐)。郭璞注:“,池。今在河东解县。,音古。” 海按:解县,汉置,当今山西运城、临猗、永济一带。此盐池即今山西运城之解池,以产石盐故又名盐池。郭注“”音“古”,是把“”字视作“盬”(ɡǔ)字。盬,古盐池名。

    〔13〕己丑:此距前戊子一日。

    〔14〕薄山:山名。即今山西与河南交界处之中条山。 丁谦云:“薄山,在盐池南。考《水经注》云‘盐池水出东南薄山’,又云‘永乐涧水北出薄山,南流入于河’。永乐涧在今芮城县西南永乐镇地。薄山南即窴坂。” 王贻樑案:“在今山西永济县南,即今中条山。” 窴:地名,即颠坂。地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七十里处。参见5-8节注〔9〕。 郭璞注:“今桥西南悬绝,中央有两道。” 檀萃云:“窴音颠。《左传》作‘颠’,《杜注》曰:‘颠,虞邑,河东太阳县东北有颠坂。’今在平陆县东七十里。” 王贻樑案:“此窴之隥即《左传》僖二年《传》之颠坂,亦名虞坂。杨伯峻《春秋左传注》云:‘今平陆县东北有虞坂者,即古之颠坂,为中条山冲要途径,《太平寰宇记》谓晋假虞之道,即此路。’甚是。”

    〔15〕虞:国名。西周姬姓诸侯小国,周武王始封古公亶父之子虞仲之后于此。春秋时晋假道于虞灭虢,返回时又灭虞,即此国。地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。郭璞注:“虞,国名,今太阳县。”

    〔16〕庚申:洪校本改作“庚寅”,檀萃、陈逢衡、王贻樑皆从之。海按:若作“庚申”,则距前三十四日,作“庚寅”距前“己丑”只一日,与《传》文合,作“庚寅”是,译文从之。

    〔17〕辛卯:此距前“庚寅”一日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甲申这一天,穆天子向北登上了大北岭,下山时在两棵柏树下休息。穆天子久久思念而伤心,又想起了淑人盛姬,于是流下泪来。侍卫葽豫上前劝谏穆天子说:“人自古以来就有死有生,难道只是淑人吗?天子不快乐,是出于长久的怀念。长久怀念虽有好处,但是也不要忘记还有新人。”穆天子听了此话感到哀痛,于是又流下泪来。这一天穆天子忧愁不止。乙酉这一天,穆天子向西越过钘岭,就又向西南方行进。戊子这一天,到达盐池。己丑这一天,穆天子向南登上了薄山,越过了窴坡,就住宿在虞国。庚寅这一天,穆天子南行。辛卯这一天是吉日,穆天子回到别都南郑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