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卷二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一以处其和,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。吾形未尝衰。”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蒋仲甫闻孙景修这样说:近年有人凿山,挖掘银矿至深层之处,听到有人诵读佛经。发掘出来,找到一个人,说:“我也是来开采银矿的,因为洞窟崩坏,不能出来,住在这里面不知道多少年。我平生把《金刚经》带在身边诵读,每有饥渴念头,就好像有人从我腋下拿饼饵送给我。”大概是《金刚经》变化显现的吧。道家所谓“守一”,即守持一念,若遇饥饿,“一”能供给粮食;若遇口渴,“一”能供给水浆。此人于经而言,难道就是所谓得“一”的人?

    赏析与点评

    现代地震经验发现,灾民能抗拒饥渴,数十日不死。若谓数年,恐是夸张的神话。能坚持数十日的,也必须结合先天体质、环境条件等因素,单凭意志,亦未必成功。

    僧伽何国人

    泗州大圣《僧伽传》云1:『和尚何国人也。又世云莫知其所从来,云:「不知何国人也。」』近读《隋史·西域传》,乃有何国2。余在惠州,忽被命责儋耳3。太守方子容自携告身来,且吊余曰:『此固前定,可无恨。吾妻沈素事僧伽谨甚,一夕梦和尚告别,沈问所往,答云:「当与苏子瞻同行。后七十二日,当有命。」今适七十二日矣,岂非前定乎!』余以谓事之前定者,不待梦而知。然余何人也,而和尚辱与同行,得非夙世有少缘契乎?

    1 僧伽:唐僧伽大师,据《太平广记》记载,本西域人,俗姓何氏,唐龙朔(六六一至六六三)初来游北土,隶名于楚州山阳龙兴寺。后于泗州临淮县乞地建寺。景龙二年(七○八),中宗遣使迎入内道场,尊为国师,并为临淮寺御书“普先王寺”额赐之。景龙四年(七一○),于长安荐福寺圆寂。

    2 何国:《隋史·西域传》:“何国,都那密水南数里,旧是康居之地也。……东去瓜州六千七百五十里。大业中,遣使贡方物。”

    3 被命责儋耳:绍圣四年(一○九七)四月十七日,惠州太守方子容携诰命而来,轼得琼州别驾、昌化军安置。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泗州大圣《僧伽传》说:“和尚,本是何国人。又世间都说不知道他从哪里来,说:‘不知道是何国人。’”最近读《隋史·西域传》,才发现有一个“何国”。我在惠州,忽然接到命令,被责罚遣派往儋耳。惠州太守方子容亲自携带委任文书来此,而且安慰我说:“这都是宿世所定,大可不必遗憾。我妻子沈素一向小心侍奉僧徒,有一晚梦见和尚告别,沈素问他往哪里去,和尚回答说:‘应当与苏子瞻同行。此后七十二日,会接到命令。’今天刚巧七十二日,难道不是前定!”我认为事情有前定者,无须从梦境得知。然而,我是什么人呢?竟辱大和尚与我同行,岂非前世与之有多少因缘关系?

    赏析与点评

    “何国”本来应该是源于音译,但汉字包含形音义,阅者至此易产生误会,以为是“哪个国家”。

    人无法改变当前困境,便会信宿命、信宗教,智者有时也会寻求此种解脱办法。

    袁宏论佛说

    袁宏《汉纪》曰1:『浮屠,佛也,西域天竺国有佛道焉2。佛者,汉言觉也,将以觉悟群生也。其教也,以修善慈心为主,不杀生,专务清净,其精者为沙门3。沙门,汉言息也,盖息意去欲,归于无为。又以为人死精神不灭,随复受形,生时善恶皆有报应,故贵行修善道以炼精神,以至无生,而得为佛也。』东坡居士曰:此殆中国始知有佛时语也,虽浅近,大略具足矣。野人得鹿,正尔煮食之耳,其后卖与市人,遂入公庖中,馔之百方。然鹿之所以美,未有丝毫加于煮食时也。

    1 《汉纪》:东晋袁宏(三二八至三七六),字彦伯,阳夏(今河南太康)人,撰《后汉纪》三十卷。

    2 天竺:历史上有关印度之译名,有身毒(Sindu)、天竺(Hindu)、印度(Indu)等异名。

    3 沙门:汉译名词,亦称桑门、舍摩那弩等,僧徒。原意是勤息、止息之出家、苦行、禁欲者。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袁宏《汉纪》说:“浮屠,就是佛,西域天竺国有佛法。所谓‘佛’,汉语说来是觉悟之‘觉’,道理将以让众生觉悟。这一宗教以修善慈心为主,不杀生,专心求清净,能精解的人可作沙门。所谓沙门,汉语即止息之‘息’,大概就是息止意念、除去人欲,归结于人生无所追求。该教又认为人死后精神不消灭,随即再次投胎受孕获受形躯;而在生时的所作所为,善恶都有报应,故重视践行修习向善之功德以提炼精神,以至到了无生无死的境界,从而涅槃成佛。”东坡居士说:这大约就是中国开始知道佛法存在时的文字记录,语言虽然显浅,大略情形却具体充足。犹如乡野之人捕获一只鹿,唯一的做法不过是煮来吃,后来把它卖给商贩,遂送进公众的厨房中,食用的方法有百种。但鹿之所以美好,在于煮食时不加入其他东西。

    赏析与点评

    佛教传入中国,发展出禅宗一派,支流众多。但原始佛教仍有其魅力,无论如何发展,其基本精神仍然存在。

    道释

    本篇导读

    此节谈僧、道人物的言行。宋代的僧人、道士,很多都具备文学才华。方外交往,既有宗教讨论,亦有文学交流。苏轼的文字之中,常常蕴含情趣或哲理,爱憎色彩鲜明。大家阅读其文,不妨略停,思考一下其哲理意趣。

    赠邵道士

    耳如芭蕉,心如莲花,百节疏通,万窍玲珑。来时一,去时八万四千。此义出《楞严》,世未有知之者也。元符三年九月二十一日,书赠都峤邵道士1。

    1 都峤(qiáo):山名,在广西梧州容县南,其中八叠峰,道教视为天下第二十洞天。邵道士:名彦肃。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耳朵形状像芭蕉,心如莲花般洁净,全身关节疏通畅达,心灵与经络流通身体各窍,精神玲珑剔透。生下来时仅一赤子之躯,离去世间时却有八万四千化身。这一观念出自《楞严经》,世上还没有人能深刻了解它的。元符三年(一一○○)九月二十一日,我书写后赠送都峤山邵道士。

    赏析与点评

    苏轼书写佛教经义赠道士,双方固皆有襟怀,亦唐宋以来佛道合流之迹证。不知是补其不足,抑或交流修炼心得。

    书李若之事

    《晋·方技传》有幸灵者1,父母使守稻,牛食之,灵见而不驱。牛去,乃理其残乱者。父母怒之,灵曰:『物各欲食,牛方食,奈何驱之?』父母愈怒,曰:『即如此,何用理乱者为?』灵曰:『此稻又欲得生。』此言有理,灵固有道者耶?吕猗母足得痿痹病十余年,灵疗之,去母数步坐,瞑目寂然。有顷,曰:『扶起夫人坐。』猗曰:『夫人得疾十年,岂可仓卒令起耶?』灵曰:『且试扶起。』两人夹扶而立,少顷,去夹者,遂能行。学道养气者2,至足之余,能以气与人,都下道士李若之能之,谓之『布气』。吾中子迨少羸多疾,若之相对坐为布气,迨闻腹中如初日所照,温温也。盖若之曾遇得道异人于华岳下云。

    1 幸灵:人名,豫章建昌(今江西南昌)人。其事迹记载在《晋书》卷九十五,属《艺术传》,非《方技传》,为苏轼误记。

    2 学道养气:修炼道家气功,即炼内丹。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《晋书·方技传》有幸灵这个人,父母叫他看守稻谷,牛吃水稻,幸灵看见了,却不驱赶牛。牛离开了,才去梳理残乱的水稻。父母怒骂他,幸灵说:“生物各自都想进食,牛正在吃,怎能把它驱走?”父母更加愤怒,说:“就算你说得对,那么事后还去梳理残乱的水稻做什么?”幸灵回答:“这水稻也还想生长下去。”这句话讲得有道理,幸灵应该是一个有道之士吧?吕猗的母亲,足部患了痿痹病有十多年,幸灵给她治疗,离开吕母几步远而坐下,闭着双眼,静寂不语。过了一会儿,说:“把夫人从座位扶起来。”吕猗说:“夫人患病十年,怎么能够在一刹那间请她起身?”幸灵说:“姑且试试扶她起来。”两人从两旁架着将她扶起站立,一会儿,去掉扶持的人,终于能走。学道养气的人,功力修养到达富足之后,能够把真气输送给人,汴京一位道士名李若之,就能这样做,称作“布气”。我的次子苏迨,自少羸弱多病,李若之和他面对面坐,为他布气,苏迨感到腹中好像得到初升的太阳照耀,暖暖的。听说李若之曾经在华山下遇到得道的异人。

    赏析与点评

    将同情心延伸至一切生物,可谓大爱无量无边。然而推延开去,竟是气功治病,莫非气功亦从热爱别人、热爱生命开始?

    记苏佛儿语

    元符三年八月,余在合浦,有老人苏佛儿来访,年八十二,不饮酒食肉,两目烂然,盖童子也。自言十二岁斋居修行,无妻子。有兄弟三人,皆持戒念道,长者九十二,次者九十。与论生死事,颇有所知。居州城东南六七里。佛儿:『尝卖菜之东城,见老人言:「即心是佛,不在断肉。」余言:「勿作此念,众人难感易流。」老人大喜,曰:「如是,如是。」』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元符三年(一一○○)八月,我在合浦,有一位老人叫苏佛儿来我家探访,他八十二岁,不饮酒、不吃肉,两目炯炯有神,估计怀童子功。他说十二岁就一人静居修行,没有妻子。家里有兄弟三人,都持戒念道,老大九十二岁,老二九十岁。跟他讨论生死问题,颇有见识。他居住在州城东南六七里的地方。佛儿说:“我曾经往东城卖菜,见到一位老人说:‘此心是佛,就不必戒断食肉。’我回答说:‘不要秉持这种念头,普通人很难受感化,却容易堕入流俗之中。’老人听了大喜,说:‘正是,正是。’”

    赏析与点评

    “众人难感易流”,世事往往如此,固无论练功抑或学习。

    记道人戏语

    绍圣二年五月九日,都下有道人坐相国寺卖诸禁方,缄题其一曰:卖『赌钱不输方』。少年有博者,以千金得之。归,发视其方,曰:『但止乞头1。』道人亦善鬻术矣,戏语得千金,然亦未尝欺少年也。

    1 乞头:赢钱的人献纳给赌场或庄家的税钱,古称乞头。现代称抽佣、抽头。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绍圣二年(一○九五)五月初九日,汴京有一位道人坐在相国寺卖各种秘方,其中一个封包外题字说:卖“赌钱不会输的秘方”。一位喜欢赌博的少年,用千钱买去。回家,打开看秘方,说:“停止付赌场所抽佣金”(意指“不赌即不输”)。这位道人也算精于贩卖之术了,用一句戏语就获得千金,却也不算欺骗那位少年。

    寿禅师放生

    钱塘寿禅师,本北郭税务专知官,每见鱼虾,辄买放生,以是破家。后遂盗官钱为放生之用,事发坐死,领赴市矣。吴越钱王使人视之,若悲惧如常人,即杀之;否,则舍之。禅师淡然无异色,乃舍之。遂出家,得法眼净1。禅师应以市曹得度2,故菩萨乃现市曹以度之。学出生死法,得向死地走之一遭,抵三十年修行。吾窜逐海上3,去死地稍近,当于此证阿罗汉果4。

    1 法眼净:清净法眼。佛教有“五眼说”,当中“慧眼”与“法眼”都可以看到实相,仅次于“佛眼”。

    2 度:使人离俗出家。

    3 海上:指海南岛。

    4 证阿罗汉果:佛教指长时间修炼及悟道为“证果”。阿罗汉,梵文音译,简称“罗汉”,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地。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杭州寿禅师,本是在城外的北郊负责税务的官员,每见人卖鱼虾,就买来放生,由此倾家荡产。后来就偷盗官钱,作为放生之用,因事件被揭发而被判死刑,被带往刑场准备处决。吴越国王钱俶命人去观察,假如他悲哀恐惧像普通人,就处斩;否则,就放掉他。禅师面色平淡安宁,便饶他一命。于是他出家,获得小乘法眼净道。禅师应该是在市集刑场离俗出家,所以菩萨乃显现于市集以引导他入佛法,而修习离开生死之法门,得向死亡之地走一趟,可以抵三十年的修行功力。我被驱逐到海南岛,与死亡之地比较近,应当在这地方证得阿罗汉果之正智。

    僧正兼州博士

    杜牧集有《敦煌郡僧正兼州学博士僧慧苑除临坛大德制词》,盖宣宗复河、湟时事也1。蕃僧最贵中国紫衣师号2,种世衡知青涧城3,无以使此等,辄出牒补授4。君子予其权5,不责其专也。

    1 宣宗:唐宣宗李忱(八一○至八五九),继武宗为帝,在位前后十三年(八四七至八五九)。复河、湟:黄河与湟水两川流域一带土地,自唐中叶起即陷于吐蕃。至大中五年(八五一)方收复,由汉人统治。

    2 紫衣:僧人本朴素,原始佛教以粪扫衣、冢间衣为尚,多属烂污布;赐僧人紫色袈裟,自武则天始。

    3 种(Chónɡ)世衡:字仲平,种放之兄子。少尚气节,在延安东北故宽州,因其废垒而筑城池以为寇冲,成青涧城。事迹见《宋史》卷三三五本传。

    4 出牒补授:有僧人王光信,骁勇善骑射,习知蕃部山川道路,种世衡出兵,常使为向导,数荡族帐,奏以为三班借职,改名嵩。世衡为蜡书,遣嵩遗西夏贵人刚浪,言其下属浪埋等已至宋地,朝廷知王有向汉心,命为夏州节度使,奉钱月万缗,旌节已至,趣其归附,以枣缀画龟,喻其早归之意。刚浪得书大惧,自所治执嵩归元昊,元昊疑刚浪贰己,不得还所治,且锢嵩穽中,元昊使其臣李文贵以刚浪旨报世衡,言不达所遗书意,或许通和,愿赐一言。由是双方打开和谈之门。至于出牒补授,事属细微,史不详载。

    5 君子:此处指在高位之宰相或将帅。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杜牧文集有一篇《敦煌郡僧正兼州学博士僧慧苑除临坛大德制词》,大约是记唐宣宗收复黄河与湟水两川流域之事。蕃僧以中国赐紫衣袈裟和封号为最贵重,种世衡任青涧城知府时,无法使用这等办法,就私自发出牒文补授官衔。在朝君子既赋予地方官权力,也就不追究种世衡专权自作主张了。

    赏析与点评

    事有权宜,人所共知;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,亦古训所许,但能否实行,端视在上位者心胸如何。喜之则嘉之,罪之则责之,事例多不胜数。

    卓契顺禅话

    苏台定慧院净人卓契顺1,不远数千里,陟岭渡海,候无恙于东坡。东坡问:『将什么土物来?』顺展两手。坡云:『可惜许数千里空手来。』顺作荷担势,信步而去。

    1 净人:寺院聘用管事、干杂役的非出家人。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苏州姑苏台定慧院杂役卓契顺,不惧数千里之遥远,攀登南岭渡海至海南岛来问候东坡是否无恙。东坡问他:“带着什么土产品来?”契顺展开两手,空空如也。东坡说:“可惜走这数千里远的路,却空着手来。”契顺作担着重担姿势,然后漫步走开。

    赏析与点评

    禅宗注重顿悟,不重语言。受此风影响,卓契顺扮演负荷重担之姿势,乃以身体语言(body language)表示自己有承担,而且担子非轻。表面上不带任何东西,但万水千山,肩负责任,比实物更重。

    僧文荤食名1

    僧谓酒为『般若汤2』,谓鱼为『水梭花』,鸡为『钻篱菜』3,竟无所益,但自欺而已,世常笑之。人有为不义而文之以美名者,与此何异哉!

    1 文:粉饰,文饰。荤食:相对于素食而言,包括肉食、饮酒等。

    2 般若:佛教语言,意谓智能。

    3 钻篱菜:鸡钻篱笆,故称鸡为钻篱菜。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僧徒称酒为“般若汤”,把鱼叫作“水梭花”,称鸡为“钻篱菜”,实际上毫无益处,只是自欺而已,世人常常讥笑他们。世人有做不义的事,而用美好的名称来作文饰的,与此相比,有何不同呢!

    本、秀非浮图之福

    稷下之盛1,胎骊山之祸2;太学三万人3,嘘枯吹生,亦兆党锢之冤4。今吾闻本、秀二僧,皆以口耳区区奔走王公,汹汹都邑,安得而不败?殆非浮屠氏之福也。

    1 稷下之盛:战国时齐国都城有稷门,本城门,谈说之士聚集于此论学,至宣王时有数百千人,振兴学术,世称“稷下学派”。

    2 骊(lí)山之祸:咸阳为秦国都城,骊山在旁,属借代指称。指秦始皇在咸阳坑埋儒生四百六十余人,以其好非议之故。

    3 太学三万人:东汉有太学,类似国家大学,诸生多至三万余人。学生领袖郭林宗、贾伟节等议论政治,与名士李膺、陈蕃、王畅等互相褒扬,蔚成风气。

    4 党锢之冤:东汉后期,贵戚与宦官专权,太学生与朝士结党论政,指斥是非,渐成势力,桓帝、灵帝时,宦官借天子名义,将议政的士大夫和太学生列为党人,予以禁锢,借此打击士气,摧残人才,影响深远。史称“党锢之祸”。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齐国稷下学人之盛,成为秦始皇骊山焚书坑儒灾祸的根源;汉桓帝时太学三万人,一律吹嘘,可使生者变枯、枯者变生,于是形成党锢冤狱的端兆。今天我听闻本、秀二位僧人,皆以口耳传言之法、尽力奔走出入王公大臣之门,如此则京城人声鼎沸,怎会不导致祸患发生?这恐怕不是佛家的福事。

    赏析与点评

    言论自由,可使奸佞无所遁形;但众口铄金,三人成虎。所谓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,中国文化思想中认为事物往往利害并存,福祸互动,此亦一真理。

    异事上

    本篇导读

    “异事”若干篇,记载常人觉得奇怪的一些现象。有些怪诞事,随着科学昌明,以前无法解释的现象,现今或可以获得较完满客观的答案。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了解,至今仍然不多,亦不透彻,诸如宇宙来源、鬼神、气功之类等,仍然未能找到肯定的答案。世人只好姑妄听之,姑且信之。保留这些记录,留待他日找寻更佳答案,应该是较可取的做法。

    记道人问真

    道人徐问真,自言潍州人,嗜酒狂肆,能啖生葱鲜鱼,以指为针,以土为药,治病良有验。欧阳文忠公为青州,问真来从公游,久之乃求去。闻公致仕,复来汝南,公常馆之,使伯和父兄弟为之主1。公常有足疾,状少异,医莫能喻。问真教公汲引气血自踵至顶,公用其言,病辄已。忽一日求去甚力,公留之,不可,曰:『我有罪,我与公卿游,我不复留。』公使人送之,果有冠铁冠丈夫长八尺许,立道周俟之。问真出城,顾村童使持药笥。行数里,童告之求去。问真于髻中出小瓢如枣大,再三覆之掌中,得酒满掬者二,以饮童子,良酒也。自尔不复知其存亡,而童子径发狂,亦莫知其所终。轼过汝阴,公具言如此。其后贬黄州,而黄冈县令周孝孙暴得重膇疾2,轼试以问真口诀授之,七日而愈。元祐六年十一月二日,与叔弼父、季默父夜坐话其事3,事复有甚异者,不欲尽书,然问真要为异人也。

    1 伯和父:欧阳修子欧阳发,字伯和。父亦作甫,古人表示尊敬的一种方法。赐进士出身,累迁殿中丞。四十六岁卒。

    2 膇(zhuì)疾:腿病。

    3 叔弼父、季默父:欧阳修的儿子,棐字叔弼、辩字季默。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道人徐问真,自己说是潍州人,嗜好饮酒,狂浪放肆,敢吃生葱和鲜鱼,以手指作灸针,以土为药,治病颇见灵验。欧阳修知青州,问真来此与欧公交游,日子久了,要求回去。后来听闻欧公退休,再来汝南地区,欧公仍常招待他住宿,命伯和兄弟负责接待。欧公常患足疾,状态有些异常,大夫无法讲清楚。问真教欧公汲引气血,自脚踵至头顶,欧公采纳其意见,病就好了。忽然,问真有一天请求归去,甚为坚决,欧公挽留他,问真不肯留下,说:“我有罪,我与公卿交游,我不再留下。”欧公着人送他走,果然有头戴铁冠的丈夫,身长八尺余,站立道旁等候他。问真出城,请村童为他拿着药箱子。走了数里路,村童告诉他要回去了。问真在发髻中取出小瓢,大小似枣,多次倒在掌中,得到了满满一手掌的酒,如此两次,给那位童子喝,确是美酒。自此不再知道他是生是死,童子亦立即发狂,不知其下落。我经过汝阴(汝水南面),欧公详述情形如此。其后我被贬黄州,而黄冈县令周孝孙突然患了严重腿疾,我试用问真的口诀传授给他,七日便痊愈。元祐六年(一○九一)十一月二日,与(欧阳修的儿子)欧阳棐叔弼甫、欧阳辩季默甫夜间坐谈,提及此事,而事情有更奇异的,我不想全部写下来,然而,问真确实是一个异人。

    记罗浮异境

    有官吏自罗浮都虚观游长寿,中路睹见道室数十间,有道士据槛坐,见吏不起。吏大怒,使人诘之,至则人室皆亡矣。乃知罗浮凡圣杂处1,似此等异境,平生修行人有不得见者,吏何人,乃独见之!正使一凡道士见己不起2,何足怒?吏无状如此3,得见此者必前缘也。

    1 凡圣:凡,凡人;圣,指神仙,道家修炼至精至纯时,达到至人、神人、圣人、真人等境界。

    2 正使:就算、即使。

    3 无状:行为失检,此指嚣张、放肆。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有官吏从罗浮都虚观游览长寿院,中途看见道室数十间,有道士倚靠门槛而坐,见官吏也不起身。这官吏大怒,命人去责问他,走到那里,发觉人与室都不见了。才知道罗浮山凡人与仙人混杂居处。像这等奇异境界,平生修行的人也没有机会看见,这官吏是何等人,竟然可以见到!即使一个平凡的道士见到自己而不起身行礼,何须震怒?这吏员嚣张至此,得获机会见识此种异境,必因前世宿缘所致。

    东坡升仙

    吾昔谪黄州,曾子固居忧临川1,死焉。人有妄传吾与子固同日化去,且云:『如李长吉时事2,以上帝召他。』时先帝亦闻其语3,以问蜀人蒲宗孟,且有叹息语。今谪海南,又有传吾得道,乘小舟入海不复返者,京师皆云,儿子书来言之。今日有从黄州来者,云太守何述言吾在儋耳,一日忽失所在,独道服在耳,盖上宾也4。吾平生遭口语无数,盖生时与韩退之相似,吾命在斗间而身宫在焉。故其诗曰:『我生之辰,月宿南斗5。』且曰:『无善声以闻,无恶声以扬。』今谤我者,或云死,或云仙,退之之言良非虚尔。

    1 曾子固:曾巩(一○一九至一○八三)字子固,南丰(今江西南丰)人,北宋著名古文家。其时遭遇母亲丧事。临川:今江西抚州临川。

    2 李长吉:李贺,字长吉,唐宗室,著名诗人。传言李贺昼见绯衣人持一板,书云:“帝成白玉楼,立召君作记。”遂卒,年二十七。事见新、旧《唐书》本传。

    3 先帝:指宋神宗(一○六八至一○八五在位)。

    4 上宾:死亡,道家谓飞升为上宾。

    5 月宿南斗:意指身属磨蝎宫。按:清李慈铭《越缦堂日记·南濠诗话》:“韩诗曰:‘我生之初,月宿南斗。’东坡谓公身坐磨蝎宫,而己命亦居是宫,盖磨蝎星纪之次为斗宿所缠。星家言身命舍者是,多以文显。”传言命属磨蝎宫者,生平多遇挫折,但多借文学出名。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从前我谪居黄州,曾子固在临川遭遇母亲丧事,竟然死去。人有谣言妄传,说我和曾子固同日羽化而去,且说:“如李贺当时情况,因天帝召唤他。”其时先帝亦听闻传言,以此问蜀人蒲宗孟,而且有慨叹的话。现在我谪居海南,又有谣传说我得道,坐小舟入海,不再回来,京师都这么传言,儿子寄信来说了此事。今日有从黄州来的人,说太守何述,谓我在儋耳,有一天忽然失去踪迹,只有道服留下来,大约是升天去了。我平生遭遇无数谣言,出生时大概跟韩愈一样,命在斗牛之间,而干支八字却属磨蝎宫。韩愈诗说:“我生之时,月宿南斗。”又说:“没有好名誉可传闻,没有坏名声足以播扬。”现在毁谤我的人,或者说我死了,或者说我升仙,韩愈的话也句句合我用,确实不虚。

    黄仆射

    虔州布衣赖仙芝言:连州有黄损仆射者,五代时人。仆射盖仕南汉官也,未老退归,一日忽遁去,莫知其存亡。子孙画像事之,凡三十二年。复归,坐阼阶上,呼家人。其子适不在,孙出见之。索笔书壁云:『一别人间岁月多,归来人事已消磨。惟有门前鉴池水,春风不改旧时波。』投笔竟去,不可留。子归,问其状貌,孙云:『甚似影堂老人也。』连人相传如此。其后颇有禄仕者。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虔州平民赖仙芝说:连州有一位叫作黄损仆射的人,是五代时人。仆射应是出任南汉时的官职,未老即退任回家。一日,忽然失踪而去,人们不知其存亡。其子孙画画像拜祭。三十二年后,他却又回家,坐在大堂前的台阶上,呼叫家人。他儿子刚巧不在家,孙儿出来看他。他索取笔砚,在壁上写道:“尘世稍别,却已经历许多岁月,回来发觉人事变迁已极多。只有门前一道如镜之池水,春风一吹依然似旧日之风波。”放下笔就离去,不肯留下。儿子回家,问起他的样貌,孙子说:“很像影堂上那位老人家。”连州人如此相传。其后代颇多出来当官。

    赏析与点评

    此文可用常理解释:未老退任,且作四十四岁,远游三十二年,不过七十六岁,虽过古稀之年,但当时人张子野七十几尚纳妾,因此七十多岁仍然健在亦不稀奇。

    癯仙帖

    司马相如谄事武帝,开西南夷之隙。及病且死,犹草《封禅书》,此所谓死而不已者耶?列仙之隐居山泽间,形容甚癯,此殆『四果』人也1。而相如鄙之,作《大人赋》,不过欲以侈言广武帝意耳。夫所谓大人者,相如孺子,何足以知之!若贾生《鸟赋》,真大人者也。庚辰八月二十二日,东坡书。

    1 四果:佛家声闻乘圣果有四: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。至阿罗汉果,即达极品,享受人天供奉,在涅槃境界,永不再入轮回。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司马相如阿谀奉承汉武帝,开通西南夷,造成华夷之间的嫌隙。等到得病将死,仍在起草《封禅书》,这就是所谓死而不止的人吧?列仙隐居山泽间,外形容貌相当清瘦,这几乎是“四果”人。而相如鄙视他们,作《大人赋》,不过欲以夸张之语言去增强武帝的野心而已。所谓大人,像司马相如这等小子,怎有资格去了解!如贾谊撰《鸟赋》,才是真正的大人。庚辰年(一一○○)八月二十二日,东坡书。

    赏析与点评

    苏轼卒于建中靖国元年(一一○一),《癯仙帖》是卒前一年所写的。以大文学家来评大文学家,苏轼对司马相如评价甚低,相当有趣。虽然谈及作品,如《封禅书》、《大人赋》,实际上却是评价个人之事功及志向胸襟。这不能不令人注意。

    记鬼

    秦太虚言1:宝应民有以嫁娶会客者2,酒半,客一人竟起出门。主人追之,客若醉甚将赴水者,主人急持之。客曰:『妇人以诗招我,其辞云:「长桥直下有兰舟,破月冲烟任意游。金玉满堂何所用,争如年少去来休。」仓皇就之,不知其为水也。』然客竟亦无他。夜会说鬼,参寥举此,聊为之记。

    1 秦太虚:秦观(一○四九至一一○○),字少游、太虚,号淮海居士,高邮(今江苏高邮)人。任秘书省正字,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。著名词人,名列“苏门四学士”。

    2 宝应:在今江苏扬州。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秦观说:宝应县有一个人因嫁娶而会集宾客。筵席举行中途,一个客人竟然起身出门。主人追赶他,客人好像喝醉了,一心要冲进河水里,主人急忙拖住他。客人说:“有一位妇女以诗招我去,诗句说:‘长桥底下有兰木之舟,可以冲破月色、拨开烟霭任意畅游。家里金玉满堂有什么用处,怎比得上年少时期来来去去游玩。’我于是仓皇之间跟着去,没有注意到那是河水呀。”然而客人后来也没有什么事。我们在夜间聚会谈说鬼魅,参寥子举出此事,我姑且记下来。

    李氏子再生说冥间事

    戊寅十一月,余在儋耳,闻城西民李氏处子病卒两日复生。余与进士何旻同往见其父,问死生状。云:初昏,若有人引去,至官府幕下。有言:『此误追。』庭下一吏云:『可且寄禁。』又一吏云:『此无罪,当放还。』见狱在地窟中,隧而出入。系者皆儋人,僧居十六七。有一妪身皆黄毛如驴马,械而坐,处子识之,盖儋僧之室也。曰:『吾坐用檀越钱物,已三易毛矣。』又一僧亦处子邻里,死已二年矣,其家方大祥1,有人持盘及钱数千,云:『付某僧。』僧得钱,分数百遗门者,乃持饭入门去,系者皆争取其饭。僧饭,所食无几。又一僧至,见者擎跪作礼。僧曰:『此女可差人速送还。』送者以手擘墙壁使过,复见一河,有舟,使登之。送者以手推舟,舟跃,处子惊而寤。是僧岂所谓地藏菩萨耶?书此为世戒。

    1 大祥: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。《仪礼·士虞礼》:“又朞而大祥,曰荐此祥事。”贾公彦疏:“此谓二十五月大祥祭,故云复朞也。”“朞”同“期”,音jī。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元符一年(一○九八)戊寅十一月,我在儋耳,听闻城西居民李家的少女病卒,两日后又醒过来。我与进士何旻一起去见她父亲,问少女的死生情况。他说:“最初昏迷,好像有人带领她到官府帷幕下面。有人说:‘这次是错误追捕。’公庭下有一个官吏说:‘可暂时拘留。’另一个官吏说:‘此人无罪,应当放回去。’她看见牢狱就在地窟中,通过隧道出入。被拘系的都是儋耳人士,僧侣占十分之六七。有个老妇人全身都是黄毛,好像驴马,被器械关紧而坐着,闺女先前认识她,原来是儋耳一位僧人的妻室。她说:‘我犯了用施主钱物的罪,已三次换毛了。’又有一个僧人也是闺女的邻居,死了两年,他家正举行卒后过两年的大祥祭礼,一个人拿一盘食物及数千钱,说:‘交给某位僧人。’僧人得钱,分数百钱给看门的人,就持饭进门。此时被拘禁的人皆争相取饭。僧人派饭,所食没有多少。又有一个僧人来,看见他的人都举手作揖并跪下行礼。僧人说:‘此少女,可派人快点儿送她回家。’送者以手掰开墙壁使她走过去,又见一道河流,有小船,送者叫她登船。送者以手推开小船,小船冲浪,闺女惊醒。”这位僧人难道就是所谓地藏菩萨吗?我记下此事以警戒世人。

    赏析与点评

    死而复生,可能是一种暂时性的严重昏迷,例如现代脑中风病人,每有昏睡数天而苏醒过来的案例。至于昏睡期间所见所闻,人言人殊,各有不同经验,这些是神学及脑神经科学很好的研究材料。

    道士张易简

    吾八岁入小学,以道士张易简为师。童子几百人,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。太初,眉山市井人子也。余稍长,学日益,遂第进士制策,而太初乃为郡小吏。其后余谪居黄州,有眉山道士陆惟忠自蜀来,云:『太初已尸解矣1。蜀人吴师道为汉州太守,太初往客焉。正岁日,见师道求衣食钱物,且告别。持所得尽与市人贫者,反坐于戟门下2,遂卒。师道使卒舁往野外焚之,卒骂曰:「何物道士,使吾正旦舁死人!」太初微笑开目曰:「不复烦汝。」步自戟门至金雁桥下,趺坐而逝3。焚之,举城人见烟焰上眇眇焉有一陈道人也。』

    1 尸解:道教徒升仙,留下尸骸,称尸解。

    2 戟门:古代官员衙门,或帝王外巡时止宿之处,有兵士执戟守卫或插戟为门,称戟门。

    3 趺(fū)坐:盘腿端坐。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我八岁进小学,拜道士张易简为师。童子几百人,老师只称赞我和陈太初。太初生于眉山老百姓家庭。我年纪稍长,学养日增,就参加进士制策考试而登科,而太初仍然在郡中任小吏。后来我被贬谪居住在黄州,有眉山道士陆惟忠从四川来,说:“太初已经升仙了。蜀人吴师道任汉州太守,太初往他家作客。正月初一,太初见师道,求赠衣食钱物,跟着辞别。太初拿所得的东西,全部赠送给市中居民和贫苦之人,回去坐在戟门下,就死了。师道命兵卒把太初抬往野外焚烧,并骂道:‘什么道士,要让我在元旦抬走死人!’太初张开眼睛微笑说:‘不再烦你。’自戟门步行至金雁桥下,盘腿端坐而逝。焚尸时,全城人看见烟雾火焰上渺远之间好像有一位陈道人。”

    辨附语

    世有附语者1,多婢妾贱人,否则衰病不久当死者也。其声音举止皆类死者,又能知人密事,然皆非也。意有奇鬼能为是耶?昔人有远行者,欲观其妻于己厚薄,取金钗藏之壁中,忘以语之。既行而病且死,以告其仆。既而不死。忽闻空中有声,真其夫也,曰:『吾已死,以为不信,金钗在某处。』妻取得之,遂发丧。其后夫归,妻乃反以为鬼也。

    1 附语:问觋,粤俗称“问米”,死人附在活人身上讲话。据说替身可代死者亲述状况。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世上有死者附在活人身上讲话的事,多属婢妾等卑贱的人所为,否则就是衰病快要死的人了。其声音举止全都类似死者,又能够知道人的秘密事情,其实都是错误的。其意以为有奇鬼能如此做吗?从前有人远行,想观察其妻子对待自己的态度是亲厚抑或刻薄,乃取金钗藏入墙壁中,当作忘记告诉她。远行以后,患病将死,将事情告诉仆人。后来却没有死去。一天,妻子忽闻空中有声,十足是她丈夫的声音,说:“我已死,你若不信,金钗放在某处。”妻子取得金钗,就为他举行丧礼。丈夫归来后,妻子反而以为是个鬼魂。

    三老语

    尝有三老人相遇,或问之年。一人曰:『吾年不可记,但忆少年时与盘古有旧。』一人曰:『海水变桑田时,吾辄下一筹,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。』一人曰:『吾所食蟠桃,弃其核于昆仑山下,今已与昆山齐矣。』以余观之,三子者与蜉蝣朝菌何以异哉1?

    1 蜉蝣(fúyóu):学名Ephemeroptera,幼小昆虫,其翅不能折叠;产卵后即逝,俗称朝生暮死。朝菌: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。出自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。”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曾经有三个老人相遇,有人问他们的年纪。一个人说:“我的年岁无法记得,只是想起少年时,和盘古有交情。”一个人说:“海水变桑田时,我就放下一支签筹,至此我的签筹已放满十间屋子。”一个人说:“我吃掉蟠桃,把桃核丢弃在昆仑山下,现在桃树已与昆仑山一样高了。”以我来看,这三个人和朝生夕死的蜉蝣、短暂生命的朝菌,有什么分别呢?

    赏析与点评

    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。远至北京人、蓝田人,也不过七十万至一百二十万年的历史,但恐龙在六千五百万年前已灭绝。在宇宙长河中,人类自盘古开天以来,也只是一瞬间,何况个人。站在更远更高的角度去看,任何生命都是蜉蝣朝菌。

    桃花悟道

    世人有见古德见桃花悟道者,争颂桃花,便将桃花作饭,五十年转没交涉。正如张长史见担夫与公主争路而得草书之气1,欲学长史书,便日就担夫求之,岂可得哉?

    1 张长史:唐代张旭曾任金吾长史,以草书闻名。《新唐书》记载,张旭喜欢醉后写字,称“狂草”。颜真卿在《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》中提到自己跟随张旭学习笔法。见担夫与公主争路:事见《新唐书》卷二○二:“旭自言,始见公主担夫争道,又闻鼓吹,而得笔法意;观倡公孙武舞《剑器》,得其神。”

    译文

    世人见到古代传说,说古代有德之士因见桃花而悟道,于是争相歌颂桃花,即使拿桃花来煮饭,五十年也没有效用。正如唐代张旭长史,见挑夫与公主争路而获得启发,悟得草书之精神,想学张旭书法,便日日接近挑夫以追求书法精神,难道就可获得吗?

    赏析与点评

    学习须讲求科学方法。方法错,效果就会打折扣。张旭见挑夫与公主争路而顿悟,后人偶亦因类似经验而产生另一种顿悟,未必无益。不过,若日日向挑夫下手揣摩,当然是愚蠢透顶了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