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齐民要术卷第三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种葵第十七〔1〕

    《广雅》曰:“蘬,丘葵也。”〔2〕

    《广志》曰:“胡葵,其花紫赤。”

    《博物志》曰〔3〕:“人食落葵〔4〕,为狗所啮,作疮则不差,或至死。”

    按: 今世葵有紫茎、白茎二种;种别复有大小之殊。又有鸭脚葵也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葵: 锦葵科的冬葵(Malva verticillata),也叫冬寒菜;其味柔滑,古时又叫“滑菜”。葵在古代是一种很重要的蔬菜,栽培很早,《诗经》中已有记载。《要术》列为蔬菜的第一篇,栽培方法也谈得详细,反映葵在当时的重要性。直到元代的《王氏农书》还说葵是“百菜之主”。但到明代的《本草纲目》已把它列入草类,现在蔬菜栽培学书中也没有葵的章节。今人已感到陌生,惟江西、湖南、四川等省仍有栽培,长沙等地还是叫葵菜,不过已远远不如古代的重要了。

    〔2〕《广雅·释草》作:“蘬,葵也。”无“丘”字。启愉按: 《玉篇》“蘬”字有“丘追”等三切(声母都是“丘”字),《御览》卷九七九“葵”引《广雅》正作:“蘬(丘轨切),葵也。”说明“丘”字是衍文,是音切脱去下面二字,只剩着“丘”字而致误。

    〔3〕《博物志》: 西晋张华(232——300)撰。记载异域奇物及古代琐闻杂事等。原书已佚,今本由后人搜辑而成,已杂有后人掺假成分。

    〔4〕落葵: 落葵科的落葵(Basella rubra),一年生缠绕草本。子实为浆果,暗紫色,可作胭脂,又名胭脂菜。又有终()葵、天葵、露葵、繁(蘩)露、承露等异名。《丛书集成》本《博物志》卷二有此条,“落葵”作“终葵”。别本又作“冬葵”,“冬”是“终”的残误。《御览》卷九八〇引《博物志》又作“络葵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《广雅》说:“蘬(guī),就是葵。”

    《广志》说:“胡葵,花紫红色。”

    《博物志》说:“吃了落葵的人,被狗咬伤,长的疮不会好,甚至因此致死。”

    〔思勰〕按: 现在的葵有紫茎和白茎两种,每种又都有大型和小型的不同。此外又有鸭脚葵。

    临种时,必燥曝葵子。葵子虽经岁不浥,然湿种者,疥而不肥也〔1〕。

    地不厌良,故墟弥善;薄即粪之,不宜妄种。

    春必畦种水浇。春多风旱,非畦不得。且畦者地省而菜多,一畦供一口。畦长两步,广一步。大则水难均,又不用人足入〔2〕。深掘,以熟粪对半和土覆其上,令厚一寸,铁齿耙耧之,令熟,足踏使坚平;下水,令彻泽。水尽,下葵子,又以熟粪和土覆其上,令厚一寸余。葵生三叶,然后浇之。浇用晨夕,日中便止。

    每一掐,辄耙耧地令起,下水加粪。三掐更种。一岁之中,凡得三辈。凡畦种之物,治畦皆如种葵法,不复条列烦文。

    早种者,必秋耕。十月末,地将冻,散子劳之,一亩三升。正月末散子亦得。人足践踏之乃佳。践者菜肥。地释即生。锄不厌数。

    五月初,更种之。春者既老,秋叶未生,故种此相接。

    六月一日种白茎秋葵〔3〕。白茎者宜干;紫茎者,干即黑而涩。

    秋葵堪食,仍留五月种者取子。春葵子熟不均,故须留中辈。于此时,附地剪却春葵,令根上枿生者〔4〕,柔软至好,仍供常食,美于秋菜。留之,亦中为榜簇〔5〕。

    掐秋菜,必留五六叶。不掐则茎孤;留叶多则科大。〔6〕凡掐,必待露解。谚曰:“触露不掐葵,日中不剪韭。”八月半剪去,留其歧。歧多者则去地一二寸,独茎者亦可去地四五寸。枿生肥嫩,比至收时,高与人膝等,茎叶皆美,科虽不高,菜实倍多。其不剪早生者,虽高数尺,柯叶坚硬,全不中食;所可用者,唯有菜心;附叶黄涩,至恶,煮亦不美。看虽似多,其实倍少。

    收待霜降。伤早黄烂,伤晚黑涩。榜簇皆须阴中。见日亦涩。其碎者,割讫,即地中寻手之。待萎而者必烂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“疥”,明抄及《辑要》引并同;殿本《王氏农书》引作“瘠”,《渐西》本从之。“疥”指叶片上有瘢斑等病害,“瘠”是瘦,二义不同。

    〔2〕畦不能做得太宽,否则管理上和披叶时都很不方便,势必踩进畦里伤菜坏畦。按: 后魏也是6尺为步。1尺约合今280毫米,即0.84市尺;半步3尺,合2.52市尺。人站在畦旁伸手进去披菜,已经够宽,不能再宽了。

    〔3〕葵菜一年可以种三批,即三季,就是春葵、夏葵和秋葵。畦种的免得重新作畦,都是拔掉再种在原畦。大田种的三季都种在另外的地里。上文冬种早春生长的是春葵,老了还要剪去主茎,使复壮更生新侧茎;五月初另地种的是夏葵,老了要留着收种子;这里六月初一另地种的是秋葵,除供鲜食外,主要是阴干贮藏作冬菜的。

    〔4〕植物全体是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组合体,二者的关系是互相依存而保持着平衡发展。如果把地上部切割去一部分,打破了二者的平衡状态,植物本身为了统一植物体内部的矛盾,就以强盛的再生能力萌发新芽,长成新枝,达到新的平衡。人们从长期的感性认识中发现植物体有这种猛长新枝的现象,久而久之,贾思勰就继承着运用在葵菜上,有意识地截去春葵老茎,促使长出新茎,挖掘老株余势,达到了复壮更新的高标准。原来老葵截去主茎后,近根部的腋芽迅速萌发生长;就连那作为后备军的潜伏芽也不甘心潜伏,加快活跃起来,出来递补,一起发芽长出新茎叶,以恢复平衡。秋葵老了,也照此处理。秋葵根部侧芽多的截短些;单茎的留长些,促使下部有较多的腋芽、潜伏芽萌发新侧茎。这样处理之后,葵株虽然短些,但发棵大,新茎叶多,柔嫩,老叶怎样也赶不上,比不截茎的产量大大提高,品质也很好。枿(niè)生,蘖生。枿,同“蘖”。

    〔5〕榜簇: 指挂在支架上阴干贮藏。榜,一种晾晒的支架。簇,成小把地排挂在支架上。

    〔6〕不掐去主茎下部的叶,养分被分耗,腋芽不易长成新茎,只长着孤单单的一条主茎。多留五六片上部的功能叶使营光合作用,促使腋芽萌发新枝,科丛就容易长得旺盛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临种前一定要把葵子晒燥。葵子虽然过一年不会窝坏,但湿子种下去,叶子会有瘢斑病害,长不肥大。

    地不嫌肥沃,种过葵的连作地更好;地瘦了就加粪,不要随便乱种。

    春天,必须作成低畦种下,浇水。春天干旱和吹干风的日子多,非作畦种不可。而且畦种的占地少,〔集约程度高,〕单位面积产菜多,一畦菜可以供给一口人。畦子两步长,一步阔。畦大了浇水难得均匀,而且畦里面是不允许人踏进去的。把畦土深深地掘起,〔耧些土作成小畦埂,〕再用熟粪和掘起的土对半相和,盖在畦面上,盖一寸厚,用手用铁齿耙耧过,把土耧熟,再用脚踏过,踏实踏平;接着浇水,让地湿透。水渗尽了,播下葵子,仍用熟粪和土对半和匀,盖在葵子上面一寸多厚。葵长出三片叶子时,开始浇水。只在早晨和晚上浇,日中便停止。

    每掐一次葵叶,就把土耙松耙浮起,浇一次水,上一次粪。掐过三次,就拔掉再种上。一年之中,可以种三季。凡是畦种的作物,作畦都像种葵的方法,以后不再重复叙述。

    早种〔要使早春生长〕的,必须先进行秋耕。到十月末,地快要结冻之前,撒上子,耢盖过,一亩地用三升子。正月末撒子也可以。再由人在地里踏过才好。踏过的菜长得肥些。地解冻松软了,苗也就长出来了。以后锄的遍数不嫌多。

    五月初,再种一季。早春生长的春葵已经老了,秋葵还没有长叶,所以种这季夏葵相接。

    六月初一种白茎秋葵。白茎的宜于作菜干;紫茎的干了就发黑而且粗涩。

    秋葵可以吃的时候,要留着五月种的来收种子。春葵的种子成熟不均匀,所以要留中间一季的夏葵来收种子。在这时候,贴近地面剪去春葵老茎,促使根茬上重新蘖生出新茎。这新茎的叶柔软肥嫩,仍可作为常吃的菜,比秋葵叶还好吃。留着,以后也可以“榜簇”起来阴干。

    掐秋葵,必须留着主茎上部的五六片叶子。如果不掐叶,只长着孤单单的一条主茎;多留上部的叶,〔分枝就多,〕科丛就大。凡掐葵叶,必须等露水干了的时候才掐。农谚说:“露湿不掐葵,日中不剪韭。”八月半,剪去主茎。要留着下部的小侧茎。侧茎多的可以离地一二寸剪去,独茎的也可以留高些,离地四五寸剪去。这样,蘖生的新茎,又肥又嫩,到收的时候,有齐人膝盖那么高,茎和叶子都好,科丛虽然不很高,菜的分量却加倍的多。如果不剪去原来早长着的主茎,虽然有几尺高,可茎和叶子坚硬,全不好吃;用得上的,只有菜心;就连菜心外面的叶也是发黄的,味道粗涩,很坏很坏,怎样煮也不好吃。所以,看看好像很多,其实是极少极少。

    收获要等到见过霜后。收早了会发黄软烂,收晚了会发黑,涩而不滑。收来挂在支架上,必须在阴处晾干。见太阳也会变涩。零碎的茎叶,割下后,就在地里随手收聚起来扎成小把。等到萎蔫了再收扎成把,以后一定会烂坏。

    又冬种葵法: 近州郡都邑有市之处,负郭良田三十亩,九月收菜后即耕,至十月半,令得三遍。每耕即劳,以铁齿耙耧去陈根,使地极熟,令如麻地。于中逐长穿井十口。井必相当,斜角则妨地。地形狭长者,井必作一行;地形正方者,作两三行亦不嫌也。井别作桔槔、辘轳〔1〕。井深用辘轳,井浅用桔槔。柳罐令受一石。罐小,用则功费。

    十月末,地将冻,漫散子,唯穊为佳。亩用子六升。散讫,即再劳。有雪,勿令从风飞去,劳雪令地保泽,叶又不虫。〔2〕每雪辄一劳之。若竟冬无雪,腊月中汲井水普浇,悉令彻泽。有雪则不荒。正月地释,驱羊踏破地皮〔3〕。不踏即枯涸,皮破即膏润。春暖草生,葵亦俱生。

    三月初,叶大如钱,逐穊处拔大者卖之。十手拔,乃禁取〔4〕。儿女子七岁以上,皆得充事也。一升葵,还得一升米。日日常拔,看稀稠得所乃止。有草拔却,不得用锄。一亩得葵三载,合收米九十车。车准二十斛,为米一千八百石。

    自四月八日以后,日日剪卖。其剪处,寻以手拌斫 地令起〔5〕,水浇,粪覆之。四月亢旱,不浇则不长;有雨即不须。四月以前,虽旱亦不须浇,地实保泽,雪势未尽故也。比及剪遍,初者还复,周而复始,日日无穷。至八月社日止,留作秋菜。九月,指地卖,两亩得绢一匹。

    收讫,即急耕,依去年法,胜作十顷谷田。止须一乘车牛专供此园。耕、劳、辇粪、卖菜,终岁不闲。

    若粪不可得者,五、六月中穊种菉豆,至七月、八月犁掩杀之,如以粪粪田,则良美与粪不殊,又省功力。其井间之田,犁不及者,可作畦,以种诸菜。〔6〕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桔槔: 原始的提水机具,利用杠杆作用提水。最早见于《庄子·天地·天运》。如图十一(采自《王氏农书》)。 辘轳: 利用旋转动力提水,比桔槔前进一步,现在农村仍有应用。如图十二(采自《授时通考》)。

    图十一 桔槔

    图十二 辘轳

    〔2〕“劳雪……叶又不虫”这条小注,应在下句正文“每雪辄一劳之”的下面。下条小注“有雪则不荒”,“荒”疑应作“浇”。

    〔3〕踏破地皮: 即踏破踏松地表层。冬天经过几次压雪之后,土壤塌实,地下毛管水孔道联通良好,回春化冻之后,地面暴露,毛管水向上运行,直达地表,很快蒸发失墒。赶羊在地里踏破踏松地表,切断和打乱了毛管通道,使上行水分阻断在土层之下,因而保住墒,使地润泽。

    〔4〕禁(jīn): 能,经受。

    〔5〕手拌(pàn)斫: 一种手用的小型刨土农具。

    〔6〕井间隙地种其他的菜,常年种葵菜时就可以种,以尽其地利,不必只在五六月耕地种绿豆作绿肥时才种。所以,井间隙地种菜这条注文,怀疑该在前文“穿井十口”的注文“作两三行亦不嫌也”之下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又冬天种葵的方法: 靠近州、郡的大城市有市场的地方,在郊外有着三十亩好地的,九月收过秋葵之后就耕翻,到十月半,要求耕三遍。每耕一遍就耱耢,再用手用铁齿耙把陈根耧掉,把土耙细使得极熟,像种大麻的地一样。在地的中央随着它的长开十口井。开井必须对直开成一线,如果斜着对角开,那就妨碍耕作而且费地了。地形狭长的,井只能开一排;地形正方的,开成两排三排也不妨。每口井分别装置桔槔或辘轳。井水离井口深的用辘轳,离井口浅的用桔槔。汲水用的柳条罐子,用可以装得下一石水的。罐子小了,费的工夫就多。

    十月底,地快结冻前,撒播种子,尽量密播为好。一亩地用六升种子。撒完后,随即耢盖两遍。下过雪,不要让雪被风吹走,每下一次雪,随即耢压一遍。(耢压过,可以使地保住水泽,叶又不会生虫。)假如整个冬天不下雪,就在腊月里汲井水普遍浇灌一遍,要统统浇湿透。有雪不会多长杂草(?)。正月,地面化冻了,赶着羊在地里踏破踏松地表层。不踏松地表就会干涸,踏松了就保得住润泽。春天回暖的时候,杂草长出,葵也都出苗了。

    三月初,葵叶长到像铜钱的大小,依次看稠密的地方拣大的拔来卖掉。要有十足的人手拔才能拔得了。七岁以上的男女小孩,都干得了这工作。一升葵秧,可以换得一升米。天天间苗拔来卖,到稀稠合适时停止。有草就拔掉,不能用锄头锄。一亩地可以收到三大车的葵秧,〔等于三大车的米。三十亩地〕共可收到九十车米。一车以二十斛米计算,〔九十车〕共得米一千八百斛。

    从四月八日起,以后天天剪下留着的葵菜来卖。剪过的地方,随即用“手拌斫”把土刨松浮起,浇上水,盖上粪。四月里亢阳天旱,不浇水就不生长;有雨就无须浇水。四月以前,就是不下雨也不必浇水,因为地里还保有墒,去冬压雪的余墒还没有消尽。等到全部的地都剪过了一遍,早先剪过的地又都陆续长出来了。这样循环着剪,一轮转一轮地天天有得剪。剪到八月秋社日停止,留下来作为秋菜。到九月,就整片地批卖给人家,两亩地的菜,可以卖得一匹绢。

    菜全部收完之后,赶快又耕翻,还是依照去年的办法又种上。这样,〔三十亩地的收益〕比种一千亩谷田还强。营运上只要配备一辆牛车,专门供这菜园用。耕地,耢地,运粪,卖菜,一年到头不闲空。

    如果粪没法得到,可以在五、六月里稠密地播种绿豆,到七月、八月耕翻掩埋在地里,就像用粪粪田一样,它的肥美实在和粪没有两样,而且又省功力。井边上犁不到的隙地,可以作成畦,种上别的各种菜。

    崔寔曰:“正月,可种瓜、瓠、葵、芥、薤、大小葱、苏。苜蓿及杂蒜,亦可种——此二物皆不如秋。六月,六日可种葵,中伏后可种冬葵。九月,作葵菹,干葵。”〔1〕

    《家政法》曰:“正月种葵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《玉烛宝典·正月》引崔寔《四民月令》“葱”后“苏”前尚有“蓼”,《要术》本卷《荏蓼》引崔寔正作:“正月,可种蓼。”《要术》此处似脱“蓼”字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崔寔说:“正月,可以种瓜、瓠、葵、芥、薤、大葱、小葱、〔蓼、〕苏。苜蓿和杂蒜,也可以种——这两种都不如秋天种的好。六月,六日可以种秋葵,中伏以后可以种冬天的葵。九月,腌葵菹,晒干葵。”

    《家政法》说:“正月种葵。”

    蔓菁第十八

    菘、芦菔附出

    《尔雅》曰〔1〕:“,葑苁。”注:“江东呼为芜菁,或为菘,菘、音相近,则芜菁。”〔2〕

    《字林》曰:“,芜菁苗也,乃齐鲁云。”

    《广志》云:“芜菁,有紫花者,白花者。”

    更多好书分享关注公众号:tianbooks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引文见《尔雅·释草》,“”作“须”。关于后面的“注”,《尔雅》郭璞注是“未详”,孙炎注是:“须,一名葑苁。”(《诗经·邶风·谷风》“采葑采菲”,孔颖达疏引)这里的注文有不同,未悉出自何人。清臧庸(镛堂)将《要术》此注辑入所纂《尔雅汉注》中,则认为是汉人所注,清郝懿行《尔雅义疏》只推定为“旧注之文”。又,《要术》明抄等原无“注”字,据湖湘本补入。

    〔2〕古人对某些相似的植物往往混为一物。这里《尔雅》的某一注者把芜菁当作菘菜,即其一例。其实芜菁(Brassica rapa,十字花科,现在北方通称蔓菁)是根菜类蔬菜,肉质根肥大,可供食,菘菜是白菜类蔬菜,以叶供食,二者不同。不过,二者叶和花(黄色)有些相似,或者又由于栽培环境和管理不善,芜菁肉质根不长大,有些像菘菜,因此误认为一物?但贾氏指出菘菜像芜菁,叶丛大,不是芜菁,不能混淆。古人又把萝卜当作芜菁(下文)。《方言》说:“芜菁开紫花的叫作芦菔。”芦菔即萝卜。按: 芜菁花黄色,没有紫花的,紫花的是萝卜,不是芜菁。《广志》也说:“芜菁有紫花的,有白花的。”实际也把萝卜当作芜菁,因为萝卜才有紫花、白花的。贾氏也予以辨正,指出萝卜根(肉质根)粗大,可以生吃,但芜菁根不能生吃,俗话说:“生吃芜菁,没有人情。”贾氏通过细心的观察分析,抓住植物形态、生理、性状等的不同“把柄”,对千百年来混二为一的类似植物,第一个予以鉴别辨正,在植物分类上有独到的见解(此外还有梅和杏、棠和杜、楸和梓等)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《尔雅》说:“,是葑苁(cōng)。”注解说:“江东称为芜菁,或称为菘,菘和语音相近,就是芜菁。”

    《字林》说:“,是芜菁苗,是齐鲁的方言。”

    《广志》说:“芜菁,有紫花的,有白花的。”

    种不求多,唯须良地,故墟新粪坏墙垣乃佳。若无故墟粪者〔1〕,以灰为粪,令厚一寸;灰多则燥不生也。耕地欲熟。

    七月初种之。一亩用子三升。从处暑至八月白露节皆得。早者作菹,晚者作干。漫散而劳。种不用湿。湿则地坚叶焦。既生不锄〔2〕。

    九月末收叶,晚收则黄落。仍留根取子。十月中,犁粗,拾取耕出者。若不耕,则留者英不茂〔3〕,实不繁也。

    其叶作菹者,料理如常法。拟作干菜及人丈反菹者,菹者,后年正月始作耳〔4〕,须留第一好菜拟之。其菹法列后条〔5〕。割讫则寻手择治而辫之,勿待萎,萎而后辫则烂。挂着屋下阴中风凉处,勿令烟熏。烟熏则苦。燥则上在厨积置以苫之。积时宜候天阴润,不尔,多碎折。久不积苫则涩也。

    春夏畦种供食者,与畦葵法同。剪讫更种,从春至秋得三辈,常供好菹。

    取根者,用大小麦底。六月中种。十月将冻,耕出之。一亩得数车。早出者根细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“故墟粪”,“墟”疑“垣”字之误,“故垣粪”即指用旧墙土作粪。

    〔2〕既生不锄: 出苗后,不要锄。在田间管理上,芜菁没有像葵那样要求精细重视,肥水管理和中耕锄草都是这样。锄苗可以同时间苗,芜菁既然不锄,也没有提到手间,这是不行间苗的。但间苗是很重要的。芜菁虽然管理上可以简便些,但幼苗期间土壤仍要经常保持疏松,雨后尤其需要中耕除草,促使生长旺盛。根部逐渐发育露出地面时,更需要培土,以利肉质根的次生生长,并使肉质根盖在地下,则表皮细润,颜色正常,品质也提高。《要术》显然对芜菁的栽培管理是相当粗放的。

    〔3〕英: 指嫩叶,这里指着生于短缩茎上的新叶丛。按: 这是撒播芜菁,十月中粗疏地犁起土条,翻出一部分芜菁根收根,另一部分留着越冬,明年收子。但须注意,九月底收叶,怎样收法,是摘叶还是切断其茎。据下文“割下后”,应是割茎,保留着短缩茎基部(根颈部),使潜伏芽蘖生新枝叶,即所谓“英”。但根颈部接近地面,容易受冻害,《要术》没有提到保护措施。这样露地越冬收子的处理法,现在不采用。

    〔4〕“后年”,各本相同,《辑要》引改为“次年”,没有错。按: 古称“后年”,实是后一年的意思,就是现在说的明年,非指明年的明年。卷六《养羊》的“后年春”,也是指明年春。其他文献如《晋书·杜预传》的“当须后年”,实际也是明年。《辑要》改为“次年”,后人读此,免致混淆。又,去年,古亦常称“前年”,即今年前的一年,与今称去年之去年为“前年”不同,如卷二《水稻》引《周礼·稻人》郑玄注的“扬去前年所芟之草”,所指实即去年也。他如《史记·黥布列传》:“往年杀彭越,前年杀韩信。”指的都是去年的事情,裴骃《集解》引张晏说:“往年、前年同年,使文相避也。”

    〔5〕菹是一种用麦曲加黍米淀粉酿制而成的菹菜,制法见卷九《作菹藏生菜法》的“菹法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种芜菁不要求种多,但必须是好地,在连作地上新近上过陈墙土作粪的很好。如果没有〔陈墙土〕作粪,就用灰作粪,施上一寸厚;灰太多了土会过燥,苗就出不了了。地要耕整得细熟。

    七月初种下去。一亩地用三升种子。从处暑到八月白露节,都可以种。早种的作腌菜,晚种的作干菜。撒播,耢盖好。地湿时不要种。地湿盖后紧实,长出的叶子会干焦。出苗后不要锄。

    九月末,收获叶子,收晚了叶子会发黄掉落。仍然留着根,准备收种子。十月中,粗粗地犁起土条,拾取翻出来的芜菁根。如果不粗疏地犁过,留着的芜菁的嫩叶长不茂盛,明年结的子实就少了。

    叶子准备腌作菹菜的,按通常的办法处理。准备作干菜和“菹”的,所谓菹,是明年正月才开始酿制的,须要留着第一等好菜作准备。它的作法后文有专条说明。割下后,随手选择整理出来,打成辫形,不要延迟让蔫了,蔫了再打辫,就会烂坏。再两头相结挂在屋里不见太阳风凉的地方,但不能被烟熏。烟熏过味道就苦。干了之后,上在橱架上堆积起来,上面用东西盖好。堆积时该等候潮润的阴天,不然的话,叶便会破碎折断。长时间不堆积起来盖好,味道会粗涩。

    春夏两季种来作为常吃的,可以采用畦种法,畦种的方法跟种葵菜相同。剪完,拔掉又种上,从春到秋,可以种三季,经常有好菹菜供吃。

    以收根为目的的,用大麦小麦茬的地。六月中种。十月快结冻前,耕翻出来收根。一亩地可以收到几车根。早耕出的根小。

    又多种芜菁法: 近市良田一顷,七月初种之。六月种者,根虽粗大,叶复虫食;七月末种者,叶虽膏润,根复细小;七月初种,根叶俱得。拟卖者,纯种九英〔1〕。九英叶根粗大,虽堪举卖,气味不美。欲自食者,须种细根。

    一顷取叶三十载。正月、二月,卖作 菹,三载得一奴。收根依 法,一顷收二百载。二十载得一婢。细剉和茎饲牛羊,全掷乞猪〔2〕,并得充肥,亚于大豆耳。一顷收子二百石,输与压油家,三量成米,此为收粟米六百石,亦胜谷田十顷。

    是故汉桓帝诏曰〔3〕:“横水为灾,五谷不登,令所伤郡国,皆种芜菁,以助民食。”〔4〕然此可以度凶年,救饥馑。干而蒸食,既甜且美,自可藉口,何必饥馑?若值凶年,一顷乃活百人耳。

    蒸干芜菁根法: 作汤净洗芜菁根,漉着一斛瓮子中,以苇荻塞瓮里以蔽口,合着釜上,系甑带;以干牛粪燃火,竟夜蒸之。粗细均熟,谨谨着牙,真类鹿尾。蒸而卖者,则收米十石也〔5〕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九英: 九英芜菁。启愉按: 古人常把芜菁当作菘菜或萝卜,其实后人习俗上也有混叫的。例如芜菁有的地方俗名“九英菘”,江西的地方志上仍有叫小萝卜为蔓菁的。芥菜的变种大头芥(即大头菜),其叶除中央主要叶丛外,在周围还有小叶丛数簇。小芥菜中有一种俗名“九头芥”的,主茎外围涌生着多条小侧茎。此类都是所谓“多头种”。但芜菁的叶只有中央一丛而已,不具分簇或分头,则所谓“九英”,应指短缩茎上分生着多片长大的羽状分裂叶,成为一大丛。

    〔2〕乞: 这里作“给予”解。

    〔3〕汉桓帝(132——167): 东汉晚期皇帝,在位21年,到死都被外戚和宦官专权。

    〔4〕此诏记于《东观汉记》,见《御览》卷九七九“芜菁”引,其年份为东汉桓帝永兴二年(·桓帝本纪》也载此事,是: 永兴二年“六月,彭城泗水,增长逆流,诏司隶校尉、部刺史曰:‘蝗灾为害,水变仍至,五谷不登,人无宿储,其令所伤郡国,种芜菁以助人食。’”事实是蝗灾以后,继以水灾,故《东观汉记》并称“蝗、水”。《要术》的“横”,疑是“蝗”字之误。郡国: 国与郡相当,都是县以上的地方行政区划。始于汉,至隋废国存郡。

    〔5〕“收米十石”,没有说明多少芜菁根,照行文习惯,应是承上文“一斛瓮”的芜菁根说的。但经济效益未免太高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又多种芜菁的方法: 靠近城市用一顷好地,七月初种下去。六月种的,根虽然粗大,但叶子遭受虫害;七月底种的,叶子虽然肥润,但根却细小;只有七月初种的,根和叶子都好。打算卖给人家的,全种九英芜菁。九英芜菁,叶子和根都粗大,虽然卖得钱多,但气味都不好。自己吃的,该种细根芜菁。

    一顷地可以收三十车的叶。正月、二月,卖给人家作菹,三车叶可以换得一个奴。收根时,依照犁地翻出的办法,一顷地可以收二百车根。二十车根可以换得一个婢。把根斩碎拌和在茎里一起喂牛羊,或者整块地扔给猪吃,都能长得膘肥,比大豆只稍微差点。一顷地还可以收二百石种子,拿来卖给榨油作坊,可以换得三倍的米,也就是总共收得六百石的粟米,胜过种十顷的谷田。

    所以汉桓帝下诏说:“洪水横流成灾,五谷没有收成,命令受灾害的郡国,都种上芜菁,以接济粮食。”这说明芜菁可以度过凶年,解救饥荒。其实芜菁根晒干后蒸熟吃,又甜又美,自可当粮食充饥,何必要到荒年才种呢?如果碰上荒年,一顷地的芜菁只能救活一百人罢了。

    干芜菁根的蒸熟方法: 烧热水把干芜菁根洗干净,捞出来倒进一斛容量大的瓦瓮中,拿芦苇两头都塞进瓮里,遮蔽瓮口,倒转扣合在釜甑上,系上甑带;下面用干牛粪缓缓地烧着,蒸上一整夜。这样,大的小的都熟了,吃时细致紧密有嚼劲,真像鹿尾一样。这样蒸熟后卖掉,一斛根(?)可以收得十石米。

    种菘、芦菔蒲北反法,与芜菁同。菘菜似芜菁,无毛而大。《方言》曰〔1〕:“芜菁,紫花者谓之芦菔。”〔2〕按: 芦菔,根实粗大,其角及根叶,并可生食,非芜菁也。谚曰:“生噉芜菁无人情。”取子者,以草覆之,不覆则冻死。秋中卖银〔3〕,十亩得钱一万。

    《广志》曰:“芦菔,一名雹突。”

    崔寔曰:“四月,收芜菁及芥、葶苈、冬葵子〔4〕。六月中伏后,七月可种芜菁,至十月可收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《方言》: 西汉末扬雄(前53——18)撰,记述西汉时代各地区方言,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著作。

    〔2〕见《方言》卷三:“、荛,芜菁也。……其紫花者谓之芦菔。”

    〔3〕“银”,湖湘本校语:“银似钱误。”《渐西》本即据以改为“钱”字,但嫌重沓。清末黄麓森《仿北宋本齐民要术》稿本(未出版)则改为“根”字,可能是“根”字之误。

    〔4〕葶苈: 十字花科,学名Rorippa montana,原野杂草。种子供药用,为利尿及祛痰药。这是采子供药用的。 冬葵: 指葵菜越冬收种子者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种菘菜和芦菔的方法,与芜菁相同。菘菜像芜菁,叶上没有毛,棵大。《方言》说:“芜菁开紫花的叫作芦菔。”〔思勰〕按: 芦菔的根和子实都比较粗大,它的嫩角、嫩叶和根都可以生吃,并不是芜菁。〔芜菁是不能生吃的,〕所以俗话说:“生吃芜菁,没有人情。”准备收种子的,冬天要用草覆盖,不盖就会冻死。秋天收〔根〕卖掉,十亩地可以卖得一万文钱。

    《广志》说:“芦菔,又名雹突。”

    崔寔说:“四月,收芜菁、芥、葶苈和冬葵的种子。六月中伏以后到七月,可以种芜菁,到十月可以收获。”

    种蒜第十九

    泽蒜附出

    《说文》曰:“蒜,荤菜也。”

    《广志》曰:“蒜有胡蒜、小蒜。黄蒜,长苗无科,出哀牢〔1〕。”

    王逸曰:“张骞周流绝域,始得大蒜、葡萄〔2〕、苜蓿。”

    《博物志》曰:“张骞使西域,得大蒜、胡荽。”〔3〕

    延笃曰〔4〕:“张骞大宛之蒜。”〔5〕

    潘尼曰〔6〕:“西域之蒜。”〔7〕

    朝歌大蒜甚辛〔8〕。一名葫,南人尚有“齐葫”之言。又有胡蒜、泽蒜也。〔9〕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黄蒜: 未详。“出”,明抄等都空一格,湖湘本等脱,据日译本《要术》引劳季言校宋本空格作“出”补。 哀牢: 古国名。东汉明帝时置哀牢、博南二县,即今云南盈江、永平等地。

    〔2〕“葡萄”,各本错脱殊甚,据日译本引劳季言校宋本补正为“葡萄”。

    〔3〕清黄丕烈刊叶氏宋本《博物志》只有:“张骞使西域还,乃得胡桃种。”钱熙祚《指海》据各书辑校的《博物志》就很多:“张骞使西域还,得大蒜、安石榴、胡桃、蒲桃、胡葱、苜蓿、胡荽、黄蓝——可作燕支也。”但《汉书·西域传》记载只有葡萄、苜蓿二种,《博物志》所说,未必可靠。

    〔4〕延笃: 东汉人,《后汉书》有传。《隋书·经籍志四》著录有“后汉京兆尹《延笃集》一卷”,今佚。

    〔5〕此条《御览》卷九七七“蒜”引作“延笃《与李文德书》”,但《后汉书·延笃传》所载《与李文德书》不载此句,或系在给李文德的别的书信中。大宛,古西域国名,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。

    〔6〕潘尼(约·经籍志四》著录有“晋太常卿《潘尼集》十卷”,《旧唐书·经籍志》同,《宋史·艺文志》不复著录,则已亡佚。《要术》所引为潘尼《钓赋》文。

    〔7〕此条《御览》卷九七七“蒜”引作“潘尼《钓赋》”:“西戎之蒜,南夷之姜。”后一句《要术》引于本卷《种姜》。

    〔8〕朝(zhāo)歌: 殷末的都城,汉置县,在今河南淇县。隋废。

    〔9〕以上各种蒜: 据《本草纲目》卷二六“蒜”说,中国原来只有“蒜”,后来从西域传进葫蒜,即大蒜,就把原来的蒜叫“小蒜”,以示区别。小蒜(Alliumscorodoprasum)是大蒜的近缘植物,与大蒜显著不同处是鳞茎细小如薤,其中只有一个鳞球,所以《夏小正》称为“卵蒜”,因其鳞茎小如鸟卵。李时珍说,泽蒜是从野泽移来种植的,所以有“泽”的名称。一般人都把野生的山蒜、泽蒜当作栽培历史悠久的小蒜,是错的。从《要术》所记,泽蒜确实是野生而在半栽培过程中的。胡蒜,可能是大蒜,或者是山蒜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《说文》说:“蒜是有熏人臭气的菜。”

    《广志》说:“蒜,有胡蒜、小蒜。又一种黄蒜,长长的苗叶,没有蒜瓣,出在哀牢。”

    王逸说:“张骞周游极远的异域,才得到大蒜、葡萄和苜蓿带了回来。”

    《博物志》说:“张骞出使西域,得到了大蒜和胡荽。”

    延笃说:“张骞带回来大宛的蒜。”

    潘尼说:“西域的蒜。”

    朝歌的大蒜很辣。大蒜又叫葫,现在南方人还有“齐葫”的说法。又有胡蒜、泽蒜的种类。

    蒜宜良软地〔1〕。白软地,蒜甜美而科大;黑软次之〔2〕。刚强之地,辛辣而瘦小也。三遍熟耕。九月初种。

    种法: 黄墒时,以耧耩,逐垅手下之。五寸一株。谚曰:“左右通锄,一万余株。”空曳劳。

    二月半锄之,令满三遍。勿以无草则不锄,不锄则科小〔3〕。

    条拳而轧之〔4〕。不轧则独科〔5〕。

    叶黄,锋出,则辫,于屋下风凉之处桁之〔6〕。早出者,皮赤科坚,可以远行;晚则皮皴而喜碎〔7〕。

    冬寒,取谷奴勒反布地,一行蒜,一行。不尔则冻死。〔8〕

    收条中子种者〔9〕,一年为独瓣;种二年者,则成大蒜,科皆如拳,又逾于凡蒜矣。瓦子垅底〔10〕,置独瓣蒜于瓦上,以土覆之,蒜科横阔而大,形容殊别,亦足以为异。

    今并州无大蒜〔11〕,朝歌取种,一岁之后,还成百子蒜矣〔12〕,其瓣粗细,正与条中子同。芜菁根,其大如碗口,虽种他州子,一年亦变大。蒜瓣变小,芜菁根变大,二事相反,其理难推。又八月中方得熟,九月中始刈得花子。至于五谷、蔬、果,与余州早晚不殊,亦一异也。并州豌豆,度井陉以东〔13〕,山东谷子〔14〕,入壶关、上党〔15〕,苗而无实。皆余目所亲见,非信传疑: 盖土地之异者也〔16〕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大蒜的根系浅,摄取肥水的能力弱,所以要选在肥沃的砂质壤土或壤土上种植最为合宜。这类土壤比较疏松,吸水保肥性能较好,所产蒜头颗头大,含水分较多,辣味相对淡。黏重坚实的地,由于鳞茎膨大时受到的阻力大,蒜头就瘦小,水分少,辣味也就重了。

    〔2〕“次之”,各本讹作“次大”或“次七”,或仅残存一“欠”字,据《辑要》引改正。

    〔3〕不锄则科小: 不锄蒜头就小。锄蒜不但是除草,更重要的是疏松土壤,增高土温,促使其顺利生长发育,有利于蒜瓣的形成和长大。

    〔4〕现在群众打蒜薹,一般也以显薹后10——15天蒜薹已显弯曲时为适期。过早产量低;过迟组织变粗,纤维增多,就不好吃了,而且消耗养分,影响蒜头的加速生长。轧(yà),此处指拔掉蒜薹。

    〔5〕大蒜种瓣“退母”后,花芽和鳞芽开始分化,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时期。打去蒜薹后,顶端生长优势解除,养分大量下移输送到鳞茎,鳞茎加速肥大,蒜头乃进入膨大盛期,产生多瓣的大蒜头。如果植株营养条件不足,或者春播过晚,未能满足春化适温的要求,那就不能发生鳞芽,只能由叶鞘基部的最内一层逐渐膨大,最后形成一个不分瓣的独头蒜。但不打蒜薹就会长成独头蒜,并不是必然的。

    〔6〕桁(héng): 梁上横木。这里指挂在横木上风干。

    〔7〕蒜头过迟收获,蒜瓣容易散脱,给收获带来很大麻烦。清王筠注释《马首农言》引山东安丘农谚说:“夏至不蒜,必定散了瓣。”

    〔8〕“冬寒”这段是说用谷子秸秆一行一行地盖在露地蒜株上,以便保暖越冬,既然不是指“锋出”后的蒜头,按栽培顺序,这段被颠倒了,该排在“二月半锄之”之前。?(nè),谷物的秸秆。

    〔9〕条中子: 即天蒜,蒜薹上所生的气生鳞茎,也叫蒜珠。蒜珠和蒜头相似,但个体极小,瓣数多,极细小。大蒜是用蒜瓣繁殖的,但用种量很大,而且不断进行无性繁殖,会使生活力衰退,蒜头变小。贾氏采用了一项特殊技术,改用蒜珠繁殖,却意外地发现具有复壮作用。本世纪六十年代山东农学院曾经就贾氏所记做过用蒜珠繁殖的试验,结果确如贾氏所说,第一年长成独头蒜,第二年再用独头蒜繁殖,却长成分瓣的大蒜,而且蒜头更大。贾氏没事找事做的这个“试验报告”确实不假,能显著提高大蒜的繁殖率和产量,并起到蒜种复壮作用。现在也是利用蒜珠作为防止蒜种退化、提高种性的手段。下文还异想天开地做着把蒜头放在瓦片上埋种在沟底的试验,结果蒜头被瓦片阻抑,逼得没有办法,只好向四外“横行”,因而长成扁圆横大的奇特蒜头。贾思勰这样“无中生有”地探索自然种类,其科学精神,令人敬佩。

    〔10〕“瓦子垅底”,是说把小瓦片放在垄沟底上。但缺少动词,也许“子”应该作“置”,音近搞错。

    〔11〕并(bīng)州: 今山西北部,州治在太原。

    〔12〕百子蒜: 蒜瓣特别细小又多的蒜头。并州气候严寒,大蒜不行秋播。把河南淇县的秋播大蒜移种到并州,只能改行春播,由于环境条件的突起变化,叶腋间的侧芽分化过多,可能发育成细小多瓣的百子蒜。

    〔13〕井陉(xíng): 今河北井陉,在太行山东。

    〔14〕山东: 指太行山以东,非今山东省,与壶关一带仅一山之隔,而谷子移种产生变异。

    〔15〕壶关、上党: 今山西东南隅壶关、长治一带地区。

    〔16〕土地之异: 土地条件不同。包括地势、土壤、气候、日照、水质、病虫害等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。植物在一定的地域内世世代代繁衍着生活着,同化于生活环境,锻炼出适应性,同时也形成了保守性,但一旦环境条件骤然大变,植物适应不了,抵抗不了不良环境的影响,冲决了其保守性的堤防,于是就出现种种变异。这个普遍真理,贾氏概括说成“土地之异”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大蒜宜于种在松软肥好的地里。白色砂质壤土的地,蒜味带甜,蒜头也大;黑色松软的地次之。黏重坚实的地,蒜味就辣,蒜头也瘦小。地要细熟地耕三遍。九月初下种。

    种法: 趁地黄墒的时候,用空耧耩出〔栽植沟〕,跟着一沟沟地按种蒜瓣,相距五寸种一瓣。农谚说:“左右锄头通得过,一亩地种一万多颗。”拖空耢耢盖一遍。

    (冬天天气冷,拿禾谷稿秆铺盖在地面上,就是一行蒜株上面,盖一行稿秆〔保暖,让它在露地越冬〕。不然的话,蒜株会冻死。)

    到二月半,开始锄,要锄够三遍。不要因为没有草就不锄,不锄蒜头就小。

    蒜薹已经显现弯曲时,就拔断它采收蒜薹。不拔掉便只能长成独头蒜。

    叶子发黄了,用锋锋出蒜头,便几株打结成一辫,〔然后辫辫相结〕挂在屋里风凉地方架空着的横木上。早锋出来的,蒜皮紫色,蒜头紧实,可以运到远处;锋出迟的,蒜皮会开裂剥落,蒜瓣也容易松裂散落。

    拿蒜薹顶上的天蒜来种,第一年长成独瓣蒜;第二年〔再用独瓣蒜〕种下去,却变成了大蒜,而且蒜头大得像拳头,远远超过普通的蒜头。还有: 用瓦片放在沟底,拿独瓣蒜放在瓦片上,盖上土,长成的蒜头扁圆横阔,而且很大,形状非常特别,也足以使人惊异。

    现在并州没有大蒜,到朝歌取蒜种来种,一年之后,却变成了百子蒜,蒜瓣细小,正和天蒜瓣一样。可并州的芜菁根,大得像碗口,就是拿外州的种子来种,一年之后也变大。蒜瓣变小,芜菁根变大,两种现象相反,这个道理难以推究。又,并州芜菁到八月里才成熟,九月里才收得种子。可其他的五谷、蔬菜、果实等,成熟的早晚,都跟外州并没有两样,也是奇异的事情。另外,并州的豌豆,越过井陉以东,山东的谷子,进入山西的壶关、上党,种起来都只长茎叶不结实。这些都是思勰亲眼所见,并不是听信传闻。总之,都是土地条件不同的结果。

    种泽蒜法: 预耕地,熟时采取子,漫散劳之。

    泽蒜可以香食,吴人调鼎,率多用此;根、叶解菹,更胜葱韭。

    此物繁息,一种永生。蔓延滋漫,年年稍广。间区取,随手还合。但种数亩,用之无穷。种者地熟,美于野生。

    崔寔曰:“布谷鸣〔1〕,收小蒜。六月、七月,可种小蒜。八月,可种大蒜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布谷: 即大杜鹃(Cuculus canorus canorus)。它在谷雨后开始叫,夏至后停止,叫声像“布谷”,故名。也叫勃姑、郭公等,都以鸣声得名。农家很早就把它当作候鸟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种泽蒜的方法: 预先耕好地,泽蒜头成熟时收来,撒播,耢盖。

    泽蒜可以使菜肴增添香味,吴人烹调鱼肉荤菜,常常采用这个:鳞茎和叶解去鱼肉腥腻味,比葱和韭菜更好。

    这种植物很容易繁衍,种一次就用不着再种。它蔓延滋长开去,一年比一年扩大。间隔着一块块地掘来用,随后又长满连成一片了。只要种上几亩地,以后就吃用不尽。种的因为地熟,比野生的好。

    崔寔说:“布谷鸟叫的时候,收小蒜。六月、七月,可以种小蒜。八月,可以种大蒜。”

    种薤第二十

    《尔雅》曰〔1〕:“薤〔2〕,鸿荟。”注曰:“薤菜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见《尔雅·释草》。郭璞注作:“即薤菜也。”《御览》卷九七七“薤”引《尔雅》注也有“即”字。有“即”字不会使有的人误读为“薤,菜也”。

    〔2〕薤(Allium chinense): 百合科,俗称“藠( jiào )头”。鳞茎狭卵形,供食用。一般少见,我国现在以西南各省区栽培最多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《尔雅》说:“薤,是鸿荟。”注解说:“就是薤菜。”

    薤宜白软良地,三转乃佳。

    二月、三月种。八月、九月种亦得。秋种者,春末生〔1〕。率七八支为一本。谚曰:“葱三薤四。”移葱者,三支为一本;种薤者,四支为一科。然支多者,科圆大,故以七八为率。

    薤子〔2〕,三月叶青便出之,未青而出者,肉未满,令薤瘦。燥曝,挼去莩余,切却强根〔3〕。留强根而湿者,即瘦细不得肥也。先重耧耩地,垅燥,掊而种之。垅燥则薤肥,耧重则白长。率一尺一本。

    叶生即锄,锄不厌数。薤性多秽〔4〕,荒则羸恶。五月锋,八月初耩。不耩则白短。

    叶不用剪。剪则损白。供常食者,别种。九月、十月出,卖。经久不任也。

    拟种子,至春地释,出,即曝之。

    崔寔曰:“正月,可种薤、韭、芥。七月,别种薤矣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春末生: 春末鳞茎成熟。“生”指长成,即鳞茎成熟。有的书译成“发芽”,八九月种直到春末才发芽,岂有此理?就是冬种的“埋头”葵菜、瓜茄,也是开春解冻就长出,哪能等到春末?《要术》的薤有春种和秋种。这是秋种,作二年生栽培,越冬收薤,下文三月里收作种薤的,就是这秋种的。春种的当年九、十月收薤白,但留种的仍到明春掘出。

    〔2〕薤子: 指繁殖用的鳞茎,今蔬菜栽培学上称“种球”,非指种子。上篇种泽蒜有“采取子”,“子”也应指鳞茎,即泽蒜头,非指种子。

    〔3〕强根: 干缩硬化的枯根,即干死的茎踵和须根,留着会影响种薤的吸水,并妨碍新根的发生,所以种前须要切除。

    〔4〕薤叶管状线形细长,基生三五枚而已,无分枝,而这里株距又宽,不能荫蔽地面,所以叶丛外容易长杂草,不锄去,薤株会被裹没,薤就长不好了。不但薤,葱、韭等叶子细长,近于直立,都这样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薤宜于种在白色砂质壤土的好地,初耕后再耕三遍为好。

    二月、三月种。八月、九月种也可以。秋天种的,到明年春末鳞茎成熟。标准是七八个鳞茎栽植一窝。农谚说:“葱三薤四。”一般是移葱要三根作一窝,种薤要四个作一窝。不过,薤种个数多的,发窝圆大,所以要七八个一窝作标准。

    〔繁殖用的〕鳞茎,三月里叶子回青时便掘出来,没有回青便掘出来,肉还没有长满,种下去使薤白瘦小。晒干,搓去外层的枯皮,切掉干死的强根。留着强根,又没有晒干,长的薤就瘦小不会肥大。先用空耧在同一沟里耩两遍,〔把种植沟耩得深些阔些,〕等沟干了,刨个穴种下去。沟干了薤长得肥大,耩两遍薤白就长得长。标准是相隔一尺种一窝。

    叶子长出就锄,锄的次数不嫌多。薤地容易长杂草,杂草多了薤就瘦恶。五月锋一遍,八月初耩一遍。不耩,薤白就短。

    叶子不要剪。剪叶,薤白生长受到损害。想要平时剪叶吃的,该另外种一些。九月、十月掘出来,可以卖。留着多日不掘,就不好了。

    准备作种薤的,到春天地解冻的时候,掘出来,随即晒干。

    崔寔说:“正月,可以种薤、韭菜、芥菜。七月,可以分薤移栽。”

    种葱第二十一

    《尔雅》曰:“茖,山葱。”注曰:“茖葱,细茎大叶。”〔1〕

    《广雅》曰:“藿、、,葱也;其蓊谓之薹。”〔2〕

    《广志》曰:“葱有冬春二葱。有胡葱、木葱、山葱〔3〕。”

    《晋令》曰〔4〕:“有紫葱。”〔5〕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见《尔雅·释草》。注文与郭璞注同。茖(gè),即茖葱(Alliumvictorialis)。具根状茎,叶披针状矩形或椭圆形,下部叶鞘抱合狭长如茎,所谓“茎细叶大”。野生于阴湿山坡,所谓“山葱”的一种。

    〔2〕今本《广雅·释草》作:“、藸,葱也。蓊,薹也。”葱不能称“藿”(豆叶)。但《广雅》在此条前面相隔几条的另一条是:“豆角谓之荚,其叶谓之藿。”《要术》以“藿”为葱,可能从上条文误入于此。

    〔3〕胡葱: 小株型葱的一种类型,鳞茎外皮赤褐色,也叫火葱。分蘖力很强,不易结子,用分株法繁殖,南方栽培很多。 木葱: 未详。

    〔4〕《晋令》: 《旧唐书·经籍志上》刑法类著录有“《晋令》四十卷,贾充等撰”。于晋受魏禅前一年(·贾充传》,同时参加修订者尚有荀勖、羊祜、成公绥等十四人。

    〔5〕《御览》卷九七七引有:“《晋书》曰: 居洛阳城十里内,有园菜欲以当课,听引其长流灌紫葱。”《类聚》卷八二“葱”引此条作“《晋令》”,“引其”倒作“其引”,是。这明显是郊区菜农愿意种紫葱供应公家,政府准许利用公家水渠灌溉的“律令”,《御览》的《晋书》是《晋令》之误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《尔雅》说:“茖,是山葱。”注解说:“茖葱,茎细叶大。”

    《广雅》说:“藿(?)、(chóu)、(chú),都是葱;它的蓊(wěng)叫作薹。”

    《广志》说:“葱有冬葱、春葱两种。有胡葱、木葱、山葱。”

    《晋令》说:“有紫葱。”

    收葱子,必薄布阴干,勿令浥郁。此葱性热,多喜浥郁;浥郁则不生〔1〕。

    其拟种之地,必须春种绿豆,五月掩杀之。比至七月,耕数遍。

    一亩用子四五升。良田五升,薄地四升。炒谷拌和之,葱子性涩,不以谷和,下不均调;不炒谷,则草秽生。两耧重耩,窍瓠下之〔2〕,以批蒲结反契苏结反继腰曳之〔3〕。七月纳种。

    至四月始锄。锄遍乃剪。剪与地平。高留则无叶,深剪则伤根。剪欲旦起,避热时〔4〕。良地三剪,薄地再剪,八月止〔5〕。不剪则不茂,剪过则根跳〔6〕。若八月不止,则葱无袍而损白。

    十二月尽〔7〕,扫去枯叶枯袍。不去枯叶,春叶则不茂。二月、三月出之。良地二月出,薄地三月出。收子者,别留之。

    葱中亦种胡荽,寻手供食;乃至孟冬为菹,亦无妨。

    崔寔曰:“三月,别小葱。六月,别大葱。七月,可种大小葱。”“夏葱曰小,冬葱曰大。”〔8〕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葱的种类多,《要术》种的是大葱(Allium fistulosum),是大株型葱,以生吃葱白为主,是北方人爱吃的重要蔬菜。以种子繁殖,和南方人爱吃的小株型葱的用鳞茎或分株法繁殖不同。大葱子种皮厚,胚小,最易失去生活力,其发芽力一般只能保持一年,所以必须充分阴干,贮藏在干燥地方。没有阴干或者受潮,水分很难自行消失,则引起自热变质,就不能发芽了。这种情况,《要术》认为葱子性“热”。《要术》把大葱作为三年生蔬菜栽培,就是第一年秋季播子,在露地让幼苗越冬;第二年春季返青生长,入夏叶质柔嫩,可以收获青葱,叫作“小葱”;进入秋季天气转凉,最有利于葱白的长高长肥,到冬季可以开始收获葱白(《要术》在过冬二三月收),假茎抱合粗大,因名“大葱”;留种的就留在露地越冬,第三年夏季开花结子,可以采收种子。这时,大葱的生命周期才结束,全生育期要经过二十二三个月。

    〔2〕窍瓠: 干葫芦穿孔作成的下种器。播种时用小杖轻叩其下种管震落种子,便于掌握稀密,后面拖着“批契”覆土。《王氏农书》叫“瓠种”,北方通称“点葫芦”。1976年河北滦平在金代遗址中出土瓠种一件,形制和王祯的图基本相同。如图十三。

    图十三 瓠种

    〔3〕批(biè)契(xiè): 一种用绳系在腰间牵引着覆土的工具。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《中国的科学和科学家》(昭和53年——1978年版)说解放前河北平谷和辽宁锦州等地,播种时后腰间系着“拨梭”(bō suō)(图十四)拉曳着覆土,似乎和批契是同一种农具。石声汉《农桑辑要校注》说沈阳孟方平同志告诉他,辽宁朝阳一带大众使用的一种覆土工具,叫作“簸契”(bǒ qì)(图十五),应该就是批契。

    〔4〕青葱经过一夜的生长,清晨剪来,未经日晒,品质特别鲜嫩。

    图十四 拨梭(河北平谷)

    图十五 簸契(辽宁朝阳)

    〔5〕八月止: 到八月停剪。葱叶基部层层包裹着的叶鞘,《要术》称为“袍”。袍抱合成假茎,就是人们需要的主要食用部分——葱白。葱白适于在凉爽季节生长,入秋后天气转凉,昼夜温差加大,是葱白生长的最盛期,所以要八月停止剪叶,以育养肥大的葱白。

    〔6〕根跳: 根向上跳。启愉按: 跳根是植株新老根系进行更替因而使新根上移的一种新陈代谢现象。但大葱在营养生长期间很少分蘖,在整个生育期间也很少有死根、换根现象,它跟善分蘖的韭菜不同,一般不会出现跳根现象。是否《要术》的大葱品种不同,则有不明。

    〔7〕“尽”,也可以连下句读为“尽扫去”。但“十二月尽”已很快开春(或已开春),可以不必留着枯叶枯袍保暖,所以“尽”字连上句比较好。

    〔8〕春季返青生长、夏季供食的青葱为小葱,冬季收获葱白作为干葱供应的为大葱。春播的也可在夏月以青葱供食,也是小葱。所谓“夏葱叫小葱,冬葱叫大葱”,实际都是以大葱的采收期的不同而分名,并不是两种葱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收取葱子,必须薄薄地摊开阴干,不要让它郁坏。葱子性“热”,很容易郁坏;郁坏了就不能发芽。

    准备种葱的地,必须在春天先种绿豆,到五月里耕翻掩埋在地里〔作绿肥〕。到七月,再耕翻几遍。

    一亩地用四五升种子。好地五升,瘦地四升。拿炒过的谷子拌和葱子,葱子有棱角,粘手不滑脱,不用谷子拌和,溜种就不均匀;谷子不炒过,都会长成秽草。〔播种沟〕用空耧重耩两遍,把种子放进“窍瓠”里溜下,同时腰上系着“批契”拖过覆土。播种期是七月。

    到四月开始锄。锄遍了开始剪青葱。剪要和地面相平。留得高了,叶就少了;剪得太深了,根会受伤。剪葱要在清晨起来避开太阳晒着的时候。好地剪三次,瘦地剪两次,到八月停剪。不剪长不茂盛,剪过头了根会上跳。如果八月不停剪,葱就没有多少“袍”,葱白也就减损了。

    到十二月底,扫去株间的枯叶枯袍。不去掉枯叶枯袍,春天的叶长不茂盛。二月、三月起出来收获葱白。好地二月起出,瘦地三月起出。准备收种子的,另外留着不起出。

    大葱行间也可以套种胡荽,随时供给食用;就是到十月间拿来作菹菜,也不会妨害大葱的生长。

    崔寔说:“三月,分栽小葱。六月,分栽大葱。七月,可以种大葱、小葱。”“夏葱叫小葱,冬葱叫大葱。”

    种韭第二十二

    《广志》曰:“白弱韭,长一尺,出蜀汉。”

    王彪之《关中赋》曰〔1〕“蒲、韭冬藏”也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王彪之: 东晋人,晋简文帝时任尚书仆射加光禄大夫。《隋书》、新旧《唐书》经籍志均著录有《王彪之集》二十卷,已亡佚。此《赋》和卷一〇“竹〔五一〕”引有王彪之的赋文是“《闽中赋》”。按: 王彪之,《晋书》有传,未至关中,“关中”未知是否是“闽中”之误(繁体二字形近)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《广志》说:“白弱韭,一尺长,出在蜀汉。”

    王彪之《关(?)中赋》说: 是“冬藏的蒲菜和韭菜”。

    收韭子,如葱子法。若市上买韭子,宜试之: 以铜铛盛水,于火上微煮韭子,须臾芽生者好;芽不生者,是裛郁矣。〔1〕

    治畦,下水,粪覆,悉与葵同。然畦欲极深。韭,一剪一加粪,又根性上跳〔2〕,故须深也。

    二月、七月种。种法: 以升盏合地为处,布子于围内。韭性内生,不向外长〔3〕,围种令科成。

    薅令常净。韭性多秽,数拔为良。

    高数寸剪之。初种,岁止一剪。至正月,扫去畦中陈叶。冻解,以铁耙耧起,下水,加熟粪。韭高三寸便剪之。剪如葱法。一岁之中,不过五剪。每剪,耙耧、下水、加粪,悉如初。收子者,一剪即留之。

    若旱种者,但无畦与水耳,耙、粪悉同。一种永生。谚曰:“韭者懒人菜。”以其不须岁种也。《声类》曰〔4〕:“韭者,久长也,一种永生。”

    崔寔曰:“正月上辛日,扫除韭畦中枯叶。七月,藏韭菁。”“菁,韭花也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启愉按: 韭菜子种皮坚厚,不容易透水,因此膨胀得很慢,出苗也很慢,同时寿命很短,有效发芽力只能保持一年,如果用陈子播种,即使发了芽也长不好,常会半路萎死,所以必须用新子播种。不但韭菜子,凡是葱蒜类蔬菜的种子都有这种特性。近年有人做过试验,掌握适当的水煮时间确实能使韭菜子很快发芽,不过有两种情况: 最早发芽的是好种子;煮的时间延长一点,不好的种子也会发芽,叫作假发芽,种下去就不会出苗。所以关键在贾氏交代明白的稍微煮一下和一会儿的时间,这两个条件必须掌握,否则仍会出差错,测试无效。铜铛(chēng),铜锅。

    〔2〕根性上跳: 启愉按,韭菜的须根着生在鳞茎下面的茎盘上,分蘖的新鳞茎高出老鳞茎之上,新的须根因新鳞茎的年年增长也跟着年年抬高,下层的老根也就不断地死亡。因此,根部逐年上移,层层抬高,这种新陈代谢自行更新复壮的特性,叫作“跳根”。由于根部逐年抬高,必须每年壅上粪土,免得根部外露,所以畦必须做得“极深”。跳根的高度因分蘖和收割的次数而有差异,《要术》是不超过五剪,现在基本相同,那一般每年上跳1.5——2厘米。培养好根部是争取韭菜高产和延寿的关键,如果不壅土,寿命只有三四年,壅土的,能收获七八年,配合其他精细合理的管理,寿命可长达十年以上。

    〔3〕不向外长: 不向外面扩散。这只是相对而言,外延进度极缓慢并且不能无限度地扩展而已。

    〔4〕《声类》: 三国魏李登撰,是我国最早的韵书。《隋书》、新旧《唐书》艺文志均著录十卷。书已不传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收韭菜子的方法,跟收葱子一样。如果在市场上买韭菜种子,该先测试一下: 用小铜锅盛着水,放进韭菜子搁在火上稍微煮一煮,过一会儿就发芽的是好的;不发芽的,就是窝坏了的。

    作成畦,浇水,盖上粪和土,都同种葵菜一样。不过,畦要作得极深。韭菜剪一次要加一次粪,同时根又有向上跳的特性,所以畦必须作得深。

    二月、七月播种。种法: 用容量一升大的盏子倒扣在畦面上,扣出个圆圈来,韭菜子就播在圈子里面。韭菜的生长特性是只向里面发棵,不向外面扩散,种在圈子里面让它密集成一大科丛。

    常常要拔净杂草。韭菜地容易长杂草,所以要经常拔去为好。

    长到几寸高时,开始剪叶。新种的,第一年只剪一次。到正月,扫去畦中的枯叶。解冻后,用手用钉耙耙松土,浇水,施上熟粪。韭菜又长到三寸高时,便剪一次。剪法同剪葱一样。一年之中,只能剪五次。每剪一次,把土耙松,浇水,加粪,都跟第一次一样。准备收种子的,剪过一次就留着不剪。

    如果在旱地种的,只是不作畦,不浇水,其他耙松、加粪都一样。种一次,以后长久生长着。俗话说:“韭菜是懒人菜。”因为它不需要每年都种。《声类》说:“韭是长久的意思,种一次,长久生长着。”

    崔寔说:“正月第一个辛日,扫除韭菜畦里的枯叶。七月,腌藏韭菁。”“韭菁,就是韭菜花。”

    种蜀芥、芸薹、芥子第二十三

    《吴氏本草》云〔1〕:“芥蒩,一名水苏,一名劳抯。”〔2〕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《吴氏本草》: 《隋书·经籍志三》医方类记载“梁有华佗弟子《吴普本草》六卷,亡”,即是此书。至唐时征书又出现,著录于新旧《唐书》经籍志。今已亡佚。吴普,东汉末广陵(今扬州)人,著名医学家华佗(?——208)弟子。

    〔2〕《御览》卷九八〇“芥”引《吴氏本草》同《要术》,但“蒩”误作“葅”,“抯”作“祖”。《名医别录》记载水苏的异名有鸡苏、芥蒩、劳祖等。《方言》卷一〇:“南楚之间凡取物沟泥中谓之抯。”水苏(Stachys japonica),《唐本草》注“生下湿水侧”,《本草图经》“生水岸傍”,吴普是广陵(治所在今扬州)人,则《要术》引作“劳抯”,似乎也合适。又,水苏是唇形科植物,与苏、荏同科,虽有“芥蒩”的异名,实际和十字花科的芥、芸薹毫不相干,而且下文《荏蓼》同样引到此条,引在《荏蓼》篇是对的,引在这里不合适,疑系窜衍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《吴氏本草》说:“芥蒩(zū),又叫水苏,又叫劳抯(zhā)。”

    蜀芥、芸薹取叶者〔1〕,皆七月半种。地欲粪熟。蜀芥一亩,用子一升;芸薹一亩,用子四升。种法与芜菁同。既生,亦不锄之。

    十月收芜菁讫时,收蜀芥。中为咸淡二菹,亦任为干菜。芸薹,足霜乃收〔2〕。不足霜即涩。

    种芥子,及蜀芥、芸薹收子者,皆二三月好雨泽时种。三物性不耐寒,经冬则死,故须春种。旱则畦种水浇。

    五月熟而收子。芸薹冬天草覆,亦得取子〔3〕;又得生茹供食。

    崔寔曰:“六月,大暑中伏后〔4〕,可收芥子。七月、八月,可种芥。”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蜀芥: 现代植物分类上有大芥菜(Brassica juncea)和小芥菜(Brassica cernua)的分别。蜀芥,可能是大芥。下文“芥子”,可能是小芥。《本草纲目》卷二六以“白芥”为蜀芥,白芥则是Brassica alba。 芸薹: 是油菜的一种,并不是所有的油菜都是芸薹。汉以来所称的芸薹,属于白菜类型,植株较矮小,是Brassica campestris,亦称胡菜,今称薹菜,主要分布于北方各省。《要术》所种,应属此种。另有芥菜类型和甘蓝类型的。芥菜类型植株高大,主要分布于西北、西南等地。甘蓝类型近年才从外国传入,现在栽培面积在迅速扩大。

    〔2〕这是收叶作为鲜菜供食的。芸薹叶须经霜冻后才柔嫩味美。塌菜类、油冬菜类也是这样。

    〔3〕芸薹收子,可以春播夏收,也可以秋播而覆草越冬,到来夏收子。《要术》就明确记载着这两种收子法。其所种同是白菜类型的种。收子目的是采收种子,还没有用来榨油的记载。

    〔4〕“大暑中伏”,《玉烛宝典·六月》引《四民月令》无“伏”字,《要术》有这字是衍文。启愉按: 中伏和大暑是紧挨着的,中伏在大暑前后一二天或四五天,或在同一天,日子这样近,没有兼定两个日子的必要。农历每月两个节气,古称月初者为“节”,月中者为“中”。《四民月令》概依此称,即月初的都称为“节”,如三月清明节,四月立夏节,五月芒种节,八月白露节等;月中的都称为“中”,如正月雨水中,二月春分中,三月谷雨中等,辨别很清楚,丝毫没有混淆。而大暑正属于“中气”,故称“大暑中”,再拖个“伏”就没有意义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蜀芥、芸薹准备采叶供食的,都在七月半下种。地要上粪整熟。蜀芥一亩地用一升种子,芸薹一亩地用四升种子。种法和种芜菁一样。出苗以后,也不要锄。

    十月收完芜菁根之后,就收蜀芥。可以腌作咸菹或淡菹,也可以晒作干菜。芸薹,等受足了霜才收。没有受足霜的,味道粗涩。

    种芥子,以及种蜀芥、芸薹收种子的,都在二三月里趁雨水好的时候下种。这三种植物都不耐寒,越冬会死,所以须要春天种。如果天旱没有好雨水,那就采用畦种浇水的办法。

    五月,种子成熟了就收种子。不过,芸薹冬天用草覆盖着,也可以越冬收子;又可以得到鲜菜供食。

    崔寔说:“六月,大暑后可以收芥子。七月、八月,可以种芥。”

    种胡荽第二十四

    胡荽宜黑软、青沙良地〔1〕,三遍熟耕。树阴下,得;禾豆处,亦得。

    春种者,用秋耕地。开春冻解地起有润泽时,急接泽种之。

    种法: 近市负郭田,一亩用子二升,故穊种,渐锄取,卖供生菜也。外舍无市之处,一亩用子一升,疏密正好。六七月种,一亩用子一升〔2〕。先燥晒,欲种时,布子于坚地,一升子与一掬湿土和之,以脚蹉令破作两段〔3〕。多种者,以砖瓦蹉之亦得,以木砻砻之亦得。子有两人,人各着,故不破两段,则疏密水裛而不生〔4〕。着土者,令土入壳中,则生疾而长速。种时欲燥,此菜非雨不生〔5〕,所以不求湿下也〔6〕。于旦暮润时,以耧耩作垅,以手散子,即劳令平。春雨难期,必须藉泽,蹉跎失机,则不得矣。地正月中冻解者,时节既早,虽浸,芽不生,但燥种之,不须浸子。地若二月始解者,岁月稍晚,恐泽少,不时生,失岁计矣;便于暖处笼盛胡荽子,一日三度以水沃之,二三日则芽生,于旦暮时接润漫掷之,数日悉出矣。大体与种麻法相似。假令十日、二十日未出者,亦勿怪之,寻自当出。有草,乃令拔之。

    菜生三二寸,锄去穊者,供食及卖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胡荽: 即芫荽(Coriandrum sativum),伞形科,一、二年生蔬菜,通名香菜。植株矮小,叶细薄柔嫩,有一种特别的香气,可以生吃,也可以煮吃或盐渍,并可冻藏在冬季供食。种子可作香料调味,也供药用。

    〔2〕本篇多有错简倒乱,这里“六七月种,一亩用子一升”,即其一例。这里上下文都是讲春种胡荽,不宜突入六七月种的用种量,怀疑应在下文“秋种者”下,被误窜入此。在译文中加圆括号“( )”以示错简或衍文。

    〔3〕令破作两段: 将种实搓破成两半个。启愉按: 芫荽的果实是复子房果,两个子房中各有一粒种子,但种孔被果柄堵塞着,所以必须搓开使分成两半个,就是使两个分果完全脱离果柄,露出种孔,幼芽才可能透过种孔长出来。否则,种子被果柄闭塞着,水分不足会干死,水分过多会缺氧窝死。

    〔4〕“疏密”,费解。有人解释为出苗有疏有密,和文意联系不上;又有人解释“疏”为种子“难以全面接触土壤”,也很牵强。胡荽的果实是复子房果,每一子房中有一粒种子,种孔连接在果柄上,被果柄堵塞住。果实被搓开为两半后,两个分果脱离果柄,种孔露出,幼芽才容易长出来。否则,种孔封闭着,即使水分可以渗过果壳进入种子,幼芽仍很难伸展出来,就形成所谓“水裛而不生”。因此,“疏密”疑是“绵密”的误写。

    〔5〕非雨不生: 没有雨不会出苗。启愉按: 这是有条件的,小雨有利,大雨急雨不行。因为芫荽种子发芽时最怕下大雨,那同样会被水窝坏,不能出苗。它的子叶瘦小,出土力弱,如果碰上大雨急雨,则表土板结,子叶就钻不出土面而被闷死。

    〔6〕“湿下”,《要术》概指趁地湿润时下种,如下文“所以不同春月要求湿下”,即此意。但在这里不是这个意思,而是指用燥子播种,就是不需要作浸种处理,也就是下文说的“但燥种之,不须浸子”。严格说来,“湿下”该作“浸子”,才不致有混淆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胡荽宜于种在黑色壤土或者灰色砂质壤土的好地,地要细熟地耕三遍。树荫下可以种,种谷子、豆子的地也可以种。

    春天种的,用去年秋耕的地。开春解冻后,土壤酥碎松浮有润泽的时候,赶紧趁墒种下去。

    种的方法: 在城郊靠近城市的地,一亩用二升子,特意种得密些,逐渐地分次锄出来,卖给人家作生菜吃。在外村没有市场的地,一亩用一升子,疏密正合适。(六七月种,一亩用一升子。)先把种实晒干燥,临种前,把种实铺在硬地上,一升种实,和进一把湿土,用脚来回地踩搓,将种实搓破成两半个。种得多的,用砖瓦来搓破也可以,或者用木砻来砻破也可以。种实里面有两粒种子,种子是各自分开长着的,所以如果不破成两半个,那种孔被〔紧密〕堵塞住,种子便会被水窝坏长不出苗。之所以要和进湿土,是让湿土进入果壳里面,那发芽就快,生长也快。要用燥子播种,因为这种菜没有雨不会出苗,所以不要求用湿子下种。在早晨或晚上地里潮润的时候,用耧犁耩出播种沟,就撒子在沟里,随即耢平。春天的雨难得遇到,必须趁墒下种,如果拖拉错过时机,那就麻烦了。地土正月里就解冻的,时令还早,种子就是浸着也不发芽,所以只要用燥子种下去,不需要浸种。要是二月才解冻的,时令稍为晚了点,只怕墒不够,不能及时发芽,就错失了这年的计划安排。这时,该在温暖的地方,用竹笼盛着胡荽种子,一天用水浇淋三次,两三天后就发芽了;在清晨或晚上地里返润时,就趁润撒播下去,过几天就都出苗了。办法大致和种大麻相似。假如十天、二十天还没有出苗,也不必惊怪,不久自然会出苗的。有草,就要拔掉。

    菜长到两三寸长时,把密的锄出来,可以供食,也可以出卖。

    十月足霜,乃收之。〔1〕

    取子者,仍留根,间古苋反拔令稀,穊即不生。以草覆上。覆者得供生食,又不冻死。

    又五月子熟〔2〕,拔取曝干,勿使令湿,湿则裛郁。格柯打出〔3〕,作蒿篅盛之〔4〕。冬日亦得入窖,夏还出之。但不湿,亦得五六年停。

    一亩收十石〔5〕,都邑粜卖,石堪一匹绢。

    若地柔良,不须重加耕垦者,于子熟时,好子稍有零落者,然后拔取,直深细锄地一遍,劳令平,六月连雨时,穞音吕生者亦寻满地,省耕种之劳。

    秋种者,五月子熟,拔去,急耕,十余日又一转,入六月又一转,令好调熟,调熟如麻地。即于六月中旱时,耧耩作垅,蹉子令破,手散,还劳令平,一同春法。但既是旱种,不须耧润。此菜旱种,非连雨不生,所以不同春月要求湿下〔6〕。种后,未遇连雨,虽一月不生,亦勿怪。麦底地亦得种,止须急耕调熟。虽名秋种,会在六月。六月中无不霖,遇连雨生,则根强科大。七月种者,雨多亦得;雨少则生不尽,但根细科小〔7〕,不同六月种者,便十倍失矣。大都不用触地湿入中。

    生高数寸,锄去穊者,供食及卖。

    作菹者,十月足霜及收之。一亩两载,载直绢三匹。若留冬中食者,以草覆之,尚得竟冬中食。

    其春种小小供食者,自可畦种。畦种者,一如葵法。

    若种者〔8〕,挼生子,令中破,笼盛,一日再度以水沃之,令生芽,然后种之。再宿即生矣。昼用箔盖,夜则去之。昼不盖,热不生;夜不去,虫栖之。

    凡种菜,子难生者,皆水沃令芽生,无不即生矣。

    作胡荽菹法: 汤中渫出之〔9〕,着大瓮中,以暖盐水经宿浸之。明日,汲水净洗,出别器中,以盐、酢浸之,香美不苦。亦可洗讫,作粥清、麦末〔10〕,如、芥菹法〔11〕,亦有一种味。作裹菹者〔12〕,亦须渫去苦汁,然后乃用之矣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“十月足霜,乃收之”,上面讲的是春种胡荽,春胡荽到夏季生命周期就结束,不可能延长到“十月足霜”的时候还有得收。其实这讲的是秋种胡荽,到十月收叶作菹菜的,就是下文说的“作菹者,十月足霜乃收之”。由于这两处的上文同样有“锄去穊者,供食及卖”的句子,看错了就把“十月足霜乃收之”这句也错写在春种胡荽下面。所以,这句似乎是衍文;不然,也该在秋种的“供食及卖”下面。从这句下面,开始有大段错简。就是下面“取子者,仍留根”一直到“穞生者亦寻满地,省耕种之劳”,要和“秋种者”一直到“锄去穊者,供食及卖”倒换过来,即前者移后,后者移前。原因很简单,春胡荽不能越冬收子,秋胡荽则可草覆保温,在露地越冬收子。这是沈阳孟方平同志的意见。

    〔2〕又五月: 第二个五月。“又”是承接秋种胡荽五月拔去老株的“五月”说的,秋种时当年五月拔去春胡荽不要(没有提到收子,因其子不能作种),整熟地,六月下种,到翌年五月子熟收子,所以这翌年五月是“又五月”,即第二个五月。但原文错简,“又五月”反而在秋种“五月”之前,讲不通,所以二者应该倒过来,故在译文中用“( )”括出。

    〔3〕格柯: 格是杖,柯是柄,格柯疑是单杖的“枷”,即《释名·释用器》所说“加杖于柄头”的“枷”。《马首农言》“种植”说:“打谷耞板,俗名拉戈。”音近格柯,即是单板的耞。说详拙作《思适磋言》,《中国农史》1983年第2期。

    〔4〕蒿篅(chuán): 蒿草编成的容器。孟方平说现在不见有用蒿草作容器的,《要术》所有作容器的“蒿”字都是“稿”的俗假字,不知何据。其实《要术》本文和引书以蒿草作容器以及食用和杂用的相当多,不能少见多怪,以今况古。

    〔5〕一亩收十石: 一亩地收到十石胡荽子。需要核算一下。启愉按: 芫荽的果实,1市升重约330克,1亩的产量,现今大约是100公斤左右。后魏1石,约合今4市斗,1亩约合今1.016市亩。换算如下:

    1市石=100市升 1公斤=1 000克

    330克×100市升=33 000克

    33 000克÷1 000克=33公斤(1市石的重量)

    100公斤÷33公斤=3.03市石(1市亩的产量)

    后魏1亩=1.016市亩

    100公斤×1.016市亩=101.6公斤

    101.6公斤÷33公斤=3.08市石(后魏的亩产)

    但记载的是1亩收10石,10×4市斗=4市石,比3.08市石几乎超过1市石,产量很高,似乎夸大了。古人爱用一五、一十之类的概数,恐怕不能作准。

    〔6〕“此菜旱种,非连雨不生,所以不同春月要求湿下”,这是对“不须耧润”说的,疑是注文而误为正文。

    〔7〕“但”,各本同,日译本疑“且”之误。

    〔8〕“若种者”,孟方平同志认为“若”是“夏”字之误。据文内所记,催芽和出土,是春迟而夏速;夏日气温高,所以白天要用箔盖,并且夜间要防虫,春天则都无须。

    〔9〕渫(xiè): 焯(chāo)。这字在《要术》烹饪各篇用得很多,也写作“煠”、“”,意思是在沸汤中暂滚一下就捞出来,目的在解去其苦、辣、涩乃至腥恶的气味。

    〔10〕“作粥清、麦末”,原作“作粥津、麦味”,不可解。据卷九《作菹藏生菜法》的“葵菘芜菁蜀芥咸菹法”条改正。麦(huàn),即黄衣,一种整粒小麦作成的酱曲,见卷八《黄衣黄蒸及糵》篇。

    〔11〕“、芥菹”:菹、芥菹。见卷九《作菹藏生菜法》的“菹法”和“蜀芥咸菹法”。

    〔12〕《要术》中菹法很多,但没有“裹菹”。下面《荏蓼》作蓼菹是用“绢袋盛,沉着酱瓮中”,颇像“裹菹”,未知是否此类。存疑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(十月受足了霜,然后收获。)

    (准备收子的,让根仍然留在地里,间拔去让它稀疏些,密了就长不好。用草覆盖在上面。盖着的宿根又长出嫩苗,可以供给生吃,又不会冻死。

    (到第二个五月,种实成熟了,整株拔出来,晒干,不能让它潮湿,湿着便会郁坏。用“格柯”打下来,盛在蒿草编成的容器里。冬天也可以藏在地窖里,到夏天取出来。只要不受潮,也可以保存五六年。

    (一亩地可以收到十石胡荽子。拿到都市里卖掉,一石子可以换到一匹绢。

    (如果原来种的地松和肥美,不需要重新耕翻的,等到子实成熟时,有些好子稍稍掉落在地里之后,然后拔掉。这时只要深细地锄地一遍,随即耢平。到六月里下连雨时,落子自然长出,不久也会长满一地,却省去耕翻播种的劳累。)

    (秋天种的,五月间原先种的子实成熟了,拔掉,赶快耕翻,过十几天,再耕一遍,一到六月,又耕一遍,耕得很松和软熟,软熟得像种大麻的地一样。就在六月里天旱时,用耧犁耩出播种沟,把种实搓破,撒在沟里,然后耢平,一切都和种春胡荽一样。所不同的,这既然是旱时下种,所以不必要地湿润时耧耩下种。这种旱种的菜,非遇到连雨是不会出苗的,所以跟春播的要求地湿时下种不同。下种后,没有遇到连雨,即使一个月还没出苗,也不要惊怪。麦茬地也可以种,但必须赶紧耕转,耕得松和软熟。这菜虽然名为“秋种”,实际上总要在六月种下。六月里没有不下连绵雨的,遇上连雨,就发芽出苗了,它的根强壮,发科也大。七月种的,雨多时也可以;如果雨少,就不能全都出苗,〔而且〕根细弱,发科也小,远远比不上六月种的,那便有十倍的损失。种胡荽,大都不能在地湿的时候踩进地里去。

    (苗长到几寸长时,把稠密的锄出来,可以供食,也可以出卖。)

    作菹菜的,到十月受足了霜,然后收割。一亩地收得两大车,一车值三匹绢。如果要留着冬天供食,就用草盖在上面,整个冬天都有得吃。

    春天稍稍种些供日常吃的,自然可以采用畦种。畦种的方法,全同种葵一样。

    〔夏天〕种的,用手搓开原胡荽子,使成两爿,盛在笼子里,一天淋两次水,让它发了芽,然后种下去。过两夜就出苗了。白天用箔盖上,夜间去掉。白天不盖,太热,不出苗;夜间不去掉,会有虫在里面活动。

    凡是种菜,种子难得出苗的,都可以用水浸、淋,让它发芽,再种下去,就没有不出苗的了。

    作胡荽菹的方法: 在沸水里焯一下,捞出来,放入大瓮中,灌进暖盐水浸着,过夜。第二天,汲清水荡洗干净,拿出来,装入另外的容器中,用盐和醋浸着,香美好吃,没有苦味。也可以在洗干净之后,加入稀粥浆和麦末,像作菹和芥菹的方法,另有一种味道。如果作“裹菹”,也必须先焯去苦汁,然后才可以作。

    种兰香第二十五

    兰香者〔1〕,罗勒也;中国为石勒讳〔2〕,故改,今人因以名焉。且兰香之目,美于罗勒之名,故即而用之。

    韦弘《赋叙》曰〔3〕:“罗勒者,生昆仑之丘,出西蛮之俗。”

    按: 今世大叶而肥者,名朝兰香也。

    【注释】

    〔1〕兰香: 即罗勒(Ocimum basilicum),唇形科,一年生芳香草本。古时以其嫩茎叶作香菜供食。

    〔2〕石勒(274——333): 羯族人,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,在位15年。建都襄国(今河北邢台)。死后其侄石虎继位。不久国亡。

    〔3〕韦弘: 《汉书·韦贤传》,贤次子名弘,官至东海太守。但各家书目无韦弘著述记载,恐未必是其人。此条类书亦未引。

    【译文】

    兰香,就是罗勒;中国为了避石勒的名讳,所以改名兰香,现在人也就这样叫开了。而且兰香的名称,实际比罗勒还好,所以我也顺便用它了。

    韦弘《赋叙》说:“罗勒,生在昆仑的山丘,用它是西蛮的习俗。”

    〔思勰〕按: 现在有叶大而肥壮的,称为朝兰香。

    三月中,候枣叶始生,乃种兰香。早种者,徒费子耳,天寒不生。治畦下水,一同葵法。及水散子讫;水尽,簁熟粪,仅得盖子便止。厚则不生,弱苗故也。昼日箔盖,夜即去之。昼日不用见日,夜须受露气。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